[发明专利]一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68730.4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564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吕昌略;白冬冬;刘建明;王朋;曹松;贾旭;潘多龙;张大伟;周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朗锐茂达铸造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31/12 | 分类号: | B23K31/12;B23K3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志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1 | 代理人: | 毕翔宇 |
地址: | 2144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焊补 铸钢件 评定 工艺可靠性 焊接试板 工艺评定 熄弧板 引弧板 焊后热处理 过程检查 生产实践 缺陷处 坡口 试板 铸造 加工 检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属于焊补工艺评定领域,这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用于评定铸钢件上缺陷处的焊补工艺的可靠性,这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包括:铸造焊接试板,对焊接试板加工坡口,确认焊补条件,设置引弧板、熄弧板,检查引弧板、熄弧板,实施试板焊补,在焊补时进行焊补过程检查,焊接试板焊后热处理,选取评定试样,评定焊补工艺。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使铸钢件焊补工艺评定更贴近生产实践,增加了可操作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焊补工艺评定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
背景技术
铸钢件的焊补是消除产品缺陷,保证产品成品率的关键工序。铸钢件的裂纹、冷隔、夹砂、气孔等缺陷均可进行焊补,焊补工艺是否合理可靠,直接影响到铸钢件的力学性能和使用性能。
焊接工艺是保证焊接质量的重要措施,它能确认为各种焊接接头编制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的正确性和合理性。通过焊接工艺评定,检验按拟订的焊接工艺指导书焊制的焊接接头的使用性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为正式制定焊接工艺指导书或焊接工艺卡提供可靠的依据。
目前针对焊接结构件的焊接工艺评定已经比较成熟,但铸钢件的焊修有别于焊接结构件全熔透的工艺。铸钢件的焊修通常情况为利用机械加工或者热切割的方法将母材上的缺陷清除干净后再进行焊补,其特点在于同种母材之间联接面的部分焊接,形成的焊缝截面一部分为母材与部分为焊缝,这与焊接结构件全截面焊缝有着本质区别,因此传统焊接工艺评定方法并不适用于实际生产中铸钢件焊补工艺。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铸钢件焊补工艺可靠性评定方法,用于评定铸钢件上缺陷处的焊补工艺的可靠性,包括步骤:
a.焊接试板(100)铸造,铸造程序包括:①制作焊接试板(100)的毛坯砂型(200);②冶炼钢液;③浇注成焊接试板(100)的毛坯,焊接试板(100)与所述铸钢件同炉浇注;④对焊接试板(100)的毛坯进行清理、抛丸、切割浇冒口;⑤对焊接试板(100)的毛坯进行与所述铸钢件相同的预备热处理;
b.对焊接试板(100)加工坡口(110):坡口(110)设置在焊接试板(100)一面的中间部位,从焊接试板(100)一面的表面向内部延伸,坡口(110)包括第一斜面(111)和第二斜面(113),第一斜面(111)和第二斜面(113)通过连接曲面(115)连接,坡口(110)的深度与所述铸钢件的焊补实行焊补对应关系;
c.焊补条件确认,确认程序包括:①坡口(110)的形状、角度、深度和坡口面清理情况检查;②焊机、工具、安全检查,易燃易爆物的防护;③焊补材料检查;④气体纯度以及管路检查;⑤施焊条件检查;
d.在焊接试板(100)的坡口(110)的两端分别设置引弧板和熄弧板,检查所述引弧板和所述熄弧板,检查要点包括:①所述引弧板和所述熄弧板的高度检查;②所述引弧板与焊接试板(100)间隙检查;③所述熄弧板与焊接试板(100)间隙检查;
e.对焊接试板(100)实施试板焊补:所述试板焊补采用分层施焊;
f.焊补过程检查,检查参数包括:①工艺流程、焊补参数;②焊道质量检查;③气体流量、纯度、压力检查;④送丝稳定性、焊丝伸出长度检查;⑤导电嘴、保护气罩检查;
g.焊接试板(100)焊后热处理;
h.评定试样选取:以所述步骤e中进行所述试板焊补的方向作为焊补方向,在焊接试板(100)上从所述焊补方向的初始端到结束端依次取样:第一拉伸试样、第一弯曲试样、冲击试样、附加试验试样、第二拉伸试样、第二弯曲试样、组织观察试样、硬度试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朗锐茂达铸造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朗锐茂达铸造有限公司;中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873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