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64361.1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663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5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晓静 |
主分类号: | A61K36/756 | 分类号: | A61K36/756;A61K9/14;A61P31/10;A61P17/02;A61K33/06;A61K31/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600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川黄连 收湿敛疮 鹅口疮 五倍子 凉血止血 清热解毒 生肌敛疮 解毒 消肿 烘干 冰片 地榆 儿茶 黄芩 枯矾 敛疮 青黛 清热 泻火 燥湿 制备 萃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是以川黄连14%~16%、川黄檗14%~16%、黄芩13%~15%、儿茶12%~14%、地榆11%~13%、青黛11%~13%、五倍子6%~8%、冰片6%~8%、枯矾4%~6%为原料,经过烘干、粉碎、萃取、混合制备出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具有燥湿清热、泻火解毒、收湿生肌敛疮、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的功效,主治鹅口疮,且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无副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药的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
背景技术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多见于婴幼儿。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鹅口疮多见于虚弱或营养不良的婴幼儿,特别是消化不良的婴幼儿,在口腔任何地方都有可能会发生鹅口疮,新生儿多由产道感染,也有可能是因为奶头不洁或者喂养者的手指感染,妈妈的乳头或者橡皮奶头都是感染的来源。主要表现为在上下唇、颊黏膜、舌背或软颚等处粘膜充血,有散在的色白如雪的柔软小斑点,不久会互相融合成白色的丝绒状斑片。斑片附着不十分紧密,稍用力可擦掉。一般没有伴随症状,但有部分患儿会出现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还伴有轻度发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种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采用中药川黄连、川黄檗、黄芩、儿茶、地榆、青黛、五倍子、冰片、枯矾为原料,经过烘干、粉碎、萃取、混合制备出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可实现快速治疗鹅口疮之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的主料组分:川黄连14%~16%、川黄檗14%~16%、黄芩13%~15%、儿茶12%~14%、地榆11%~13%、青黛11%~13%、五倍子6%~8%、冰片6%~8%、枯矾4%~6%。
工艺制备步骤如下:
⑴烘干:将主料组分分别除杂、清洗、烘干;
⑵粉碎:使用粉碎机主料组分分别进行粉碎;用60目筛过筛;
⑶萃取:采用超临界萃取设备装置,将主料组分分别放入超临界 CO2萃取设备的萃取釜中,加入超临界 CO2为萃取溶剂,萃取温度 30℃~50℃,萃取压力 15Mpa~30Mpa,萃取时间为 4h~6h,然后采用升温、降压进行分离,收集分离釜内产品分别得主料组分的萃取粉;
⑷混合:将原料组分按比例装入V型高效不对称混合机内,搅拌转速12转/ min,
混合时间8 min~10 min,即得川黄连川黄檗收湿敛疮散。
本发明所述的主料组分作用与功效:
川黄连:具有燥湿清热、泻火解毒等症状的功效;
川黄檗:具有内服祛风行气、散寒、消滞、健胃止痛;外用消风散气;心胃气痛、伤风感冒、流感、预防流感、食滞胃病、疝气等等症状的功效;
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等症状的功效;
儿茶:具有收湿生肌敛疮;用于溃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等症状的功效;
地榆:具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等症状的功效;
青黛:具有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主治热毒发斑、吐血等症;外敷治疮疡,痄腮等症状的功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晓静,未经李晓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436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男女护理通用抑菌液
- 下一篇:一种治疗皮肤创伤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