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60063.5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龙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96 | 分类号: | E04B2/96;E04B1/78 |
代理公司: | 苏州广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34 | 代理人: | 翟丹丹 |
地址: | 214105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热 玻璃 幕墙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包括:龙骨框架、玻璃框架和玻璃面板,龙骨框架端部具有连接槽,玻璃框架上具有一伸出端,伸出端插入连接槽内将玻璃框架连接在龙骨框架上,在龙骨框架上还具有一开齿机构,开齿结构内插入有隔热条,玻璃面板连接在玻璃框架的一侧,玻璃面板通过密封胶连接在玻璃框架上。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连接紧固性能优异,保证玻璃框架和玻璃面板的可靠安装,保证整个玻璃幕墙系统具有良好的断热隔热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幕墙安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师的建筑设计理念也不断提升,建筑物越来越像高层、高档、多功能方向发展,在城市建设中,为了使建筑物的外表更加美观,通常都会在建筑物的外表面上设置装饰幕墙。幕墙是装饰装饰建筑物外墙的外围护结构,不承重,像幕布一样挂上去,故又称为悬挂墙,其已成为现代大型和高层建筑常用的带装饰效果的轻质墙体。
幕墙主要是由结构框架和镶嵌板材组成,不承担主体结构载荷。现有的幕墙主要由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陶土板幕墙以及金属合金幕墙等,其中玻璃幕墙由于具有通透性强,装饰效果美观等优点而被大量选用。
现有技术中,玻璃幕墙的隔热性能不佳,这样会影响整个幕墙的保温性能和使用效果,导致玻璃出现掉落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连接紧固性能优异,保证玻璃框架和玻璃面板的可靠安装,保证整个玻璃幕墙系统具有良好的断热隔热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包括:龙骨框架、玻璃框架和玻璃面板,龙骨框架端部具有连接槽,玻璃框架上具有一伸出端,伸出端插入连接槽内将玻璃框架连接在龙骨框架上,在龙骨框架上还具有一开齿机构,开齿结构内插入有隔热条,玻璃面板连接在玻璃框架的一侧,玻璃面板通过密封胶连接在玻璃框架上。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开齿结构为凹字形设置,隔热条具有与凹字形的开齿结构相配合的凸起,另一端向下延伸密封在玻璃框架上。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隔热条与玻璃框架相连接的部分为锯齿形状。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玻璃面板为双层中空玻璃。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玻璃面板与玻璃框架的密封胶处还填充有一隔热块,隔热块抵接在密封胶处,隔热块呈椭圆形设置。
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隔热条为聚酰胺尼龙隔热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连接紧固性能优异,保证玻璃框架和玻璃面板的可靠安装,保证整个玻璃幕墙系统具有良好的断热隔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是本发明的隔热式玻璃幕墙系统一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的标记如下:100、龙骨框架,101、连接槽,102、开齿机构,200、玻璃框架,201、伸出端,300、玻璃面板,301、密封胶,400、隔热条,401、凸起,500、隔热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龙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龙升节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6006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燃室温硫化硅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水下锚泊立体观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