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及化学微发泡注塑成型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57658.5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08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谢雄飞;蔡国强;陈绪明;谢佩;江永忠;李淦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54 | 分类号: | B29C45/54;B29C45/67;B29C45/17;B29C44/34;B29C44/42;B29L31/30 |
代理公司: | 东莞高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44 | 代理人: | 杨英华 |
地址: | 523118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学 发泡 注塑 设备 成型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二次合模功能并能提供微开模动过、注射速度快的能满足微发泡成型的注塑设备,包括设置在支撑平台上的动模板、合模头板、抱闸板、哥林柱、移模压力缸和熔胶注射机构,合模头板前侧还设有增压板,前模具固定在增压板前侧上,合模头板中设有高压合模压力缸、通过高压合模压力缸连接增压板,增压板设置射胶头部,熔胶注射机构和合模头板之间设有射移装置,通过射移装置使熔胶注射机构连接射胶头部。本发明同时提供运动周期短、二次开模控制精度高,射胶过程运行平稳可控的化学微发泡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属注塑成型设备及应用领域,涉及一种化学微发泡专用注塑设备及一种新型的微发泡成型工艺。
开发背景
据调查,汽车整体重量每减少100千克,百公里油耗可降低0.3-0.6升。随着国家第二阶段燃油指标5L/100Km要求,以及电动汽车的推广与普及,汽车材料轻量化已成行业潮流。在汽车非金属材料零部件轻量化领域,化学微发泡材料在汽车内饰件中有大范围应用,主要在汽车的车门内衬板、仪表板、后门内衬板、底护板等部位,化学微发泡技术是各大汽车厂商竞相使用的主要技术手段。
化学微发泡(Microcellular Foaming)是指以热塑性材料为基体,化学发泡剂为气源,通过自锁工艺使得气体形成超临界状态,注入模腔后气体扩散内压的作用下,使制品中间分布尺寸理论从十几到几十微米的封闭微孔发泡。目前,微发泡注塑成型技术突破了传统注塑的诸多局限,在基本保证制品性能不降低的基础上,可以明显减轻制件重量和成型周期,并具有内应力和翘曲小,平直度高,没有缩水,尺寸稳定等特点。化学微发泡技术要求注塑机有较高的射胶速度与极高的开模位置精度,国内尚没有化学微发泡注塑成型的产业化设备及技术,市场上常见的化学微发泡注塑机基本都是进口注塑机或者全电动注塑机的天下,价格异常昂贵,所以开发一款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及成型工艺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二次合模功能并能提供微开模动过、注射速度快的能满足微发泡成型的注塑设备。
本发明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是提供运动周期短、二次开模控制精度高,射胶过程运行平稳可控的化学微发泡成型方法。
为了解决前一技术问题的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包括设置在支撑平台上的动模板、合模头板、抱闸板、哥林柱、移模压力缸和熔胶注射机构,合模头板固定设置在支撑平台上,动模板设置在合模头板前侧的支撑平台上,动模板通过哥林柱和移模压力缸连接合模头板作相对轴向运动,抱闸板连接哥林柱,熔胶注射机构连接在合模头板后侧,后模具固定在动模板上,其中:合模头板前侧还设有增压板,前模具固定在增压板前侧上,合模头板中设有高压合模压力缸、通过高压合模压力缸连接增压板,增压板设置射胶头部,熔胶注射机构和合模头板之间设有射移装置,通过射移装置使熔胶注射机构连接射胶头部。
上述的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熔胶注射机构包括塑化马达、射台活动板、射胶压力缸、射台前板、料斗、熔胶筒、注塑螺杆、射移装置、熔体压力传感器,熔胶筒前端穿插定位在合模头板中、后端通过射台前板移动定位在支撑平台上,射台活动板移动定位在射台前板后侧的支撑平台上,塑化马达设置在射台活动板上,注塑螺杆穿插在熔胶筒中、其后端连接射台活动板上的塑化马达,射台活动板通过射胶压力缸与射台前板连接。
上述的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合模头板上设有调节限位块,调节调节限位块和增压板之间的距离为△L。
上述的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还包括前模具、后模具、感应磁环、非接触电子尺,其中非接触电子尺固定在后模具上,后模具固定在动模板上,感应磁环固定在前模具上,前模具固定在增压板上,非接触电子尺和控制系统连接。
上述的一种化学微发泡注塑设备,射胶头部的中设有熔体压力传感器、封咀和静态混合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机械有限公司,未经东华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76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曲轴转速测量结构及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多向位移可调节式轴承内圈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