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54033.3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724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良;黄滨;贾瑞;高小强;霍欢欢;秦菲;费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10 | 分类号: | A01K61/10 |
代理公司: | 11350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汤东凤<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 |
地址: | 26607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菱鲆 放养 养殖 生理阶段 养殖生产 循环水 养殖法 三段 循环水养殖系统 水产养殖技术 系统运行参数 工业化养殖 循环水养殖 病害发生 水质条件 养殖环境 指示因子 三阶段 分级 投喂 配套 安全 | ||
一种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根据大菱鲆不同生理阶段对养殖环境适应特性的差异,将大菱鲆于循环水养殖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初始放养体重为2.5‑5g,第二阶段大菱鲆初始放养体重为60‑75g,第三阶段大菱鲆初始放养体重160‑180g。本发明提出了不同生理阶段大菱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最适养殖密度,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投喂策略、分级策略、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等,明确了各养殖阶段的起始和终止的具体指示因子和指标,相较传统养殖技术,科学的提高了养殖密度的上限,显著提升了养殖生产效率,降低了病害发生风险,确保了养殖生产安全,为大菱鲆的工业化养殖提供了新颖且可行的技术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
背景技术
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属底栖性鱼类,生长速度快,肉质鲜美,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广泛的市场需求,是我国重要的海水鱼类养殖物种。根据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各综合试验站调查数据,2016年跟踪示范区县大菱鲆工厂化养殖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养殖产量约5万吨,然而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目前我国以鲆鲽类为代表的海水鱼类主要养殖模式仍以上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温室大棚加地下井水”的传统工厂化养殖为主,养殖密度一般不超过12kg/㎡,设施设备相当简陋,前无严密的消毒处理设施,后无废水处理设施设备而直接排放入海,养殖工艺简单,调温、饲料加工、撒投饵料等工作还是手工操作,效率低、产量低、耗能大,处于以规模换产量的工业化养鱼初级阶段;工厂化养殖是集约化养殖理念的主要呈现形式,其中循环水养殖具有养殖设施设备先进、管理高效、养殖环境可控、养殖生产不受地域空间限制、养殖产量高、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和均衡上市,以及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良好等特点,是国际上认可的现代海水养殖产业主要发展方向。
近年来,随着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的推广,关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管理技术规范匮乏等问题日益凸显,高度集约化的养殖生物学理论匮乏,养殖技术同养殖系统的兼容性差,企业间依靠各自经验开展养殖生产,养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以至大菱鲆养殖效率长期得不到快速提升,资源浪费严重,病害及食品安全问题多发,严重阻碍了水产养殖新模式、新技术的高效推广。本发明通过开展大规模生产性试验,提出了不同生理阶段大菱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最适养殖密度,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投喂策略、分级策略、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等,明确了各养殖阶段的起始和终止的具体指示因子和指标,构建了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相较传统养殖技术,科学的提高了养殖密度的上限,显著提升了养殖生产效率,降低了病害发生风险,确保了养殖生产安全,为大菱鲆的工业化养殖提供了新颖且可行的技术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所述方法同现阶段主流循环水养殖系统相匹配。本发明通过确定不同生理阶段大菱鲆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最适养殖密度,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投喂策略、分级策略、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等,显著提升了养殖效率,确保了养殖生产安全。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大菱鲆循环水三段养殖法,根据大菱鲆不同生理阶段对养殖环境适应特性的差异,将大菱鲆于循环水养殖过程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大菱鲆初始放养体重为2.5-5g,控制放养密度,通过调整投喂策略、循环水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养殖至一定时间,严格控制节点养殖密度,进行第一次分池,进入第二阶段,大菱鲆初始放养体重为60-75g,通过调整养殖密度、投喂策略、循环水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养殖至一定时间,严格控制节点养殖密度,进行第二次分池,进入第三阶段,大菱鲆初始放养体重160-180g,通过调整养殖密度、投喂策略、循环水系统运行参数、水质条件,养殖一定时间至上市规格,严格控制节点养殖密度,选择上市或继续养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540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工厂化高密度养殖龙趸石斑鱼的方法
- 下一篇:松江鲈鱼苗的培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