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水下移动平台的地震勘探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9620.3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74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1 |
发明(设计)人: | 裴彦良;刘保华;华清峰;于凯本;解秋红;景春雷;黄逸凡;连艳红;闫克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V11/00 | 分类号: | G01V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戈 |
地址: | 26606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水下 移动 平台 地震 勘探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下移动平台的地震勘探系统。所述系统包括:外挂式电子舱、电路集成装置、水下移动平台、挂载机构、多电极发射列阵和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外挂式电子舱通过挂载机构外挂固定在水下移动平台上,电路集成装置设置在外挂式电子舱内,电路集成装置与多电极发射列阵连接,多电极发射列阵与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连接;电路集成装置包括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声源主机、光电接驳盒和电池组,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与声源主机连接,光电接驳盒分别与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声源主机、电池组以及多电极发射列阵连接。本发明能够避免大深度海水对声波的大幅度衰减,提高地震探测分辨率,增加地层穿透深度,进而提高勘探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球物理勘探调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水下移动平台的地震勘探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规海洋地震探测通常是将声源发射阵和水听器拖曳阵列均用调查船拖曳于海面,声源发射的声波经过海水传播并经海底反射后被水听器阵列接收采集,经过进一步计算、成图来分析判断海底地质情况。这种常规地震探测方式在深海海域工作时,由于海水对声波(特别是高频声波)的大幅度衰减,常规地震设备对深海地层的探测分辨率和穿透深度降低,导致勘探精度不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提高勘探精度的基于水下移动平台的地震勘探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基于水下移动平台的地震勘探系统,包括:外挂式电子舱、电路集成装置、水下移动平台、挂载机构、多电极发射列阵和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
所述外挂式电子舱通过所述挂载机构外挂固定在所述水下移动平台上,所述电路集成装置设置在所述外挂式电子舱内,所述电路集成装置与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连接,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与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连接;
所述电路集成装置包括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声源主机、光电接驳盒和电池组,所述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与所述声源主机连接,所述光电接驳盒分别与所述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所述声源主机、所述电池组以及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连接,所述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用于采集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接收到的水声数据,所述声源主机用于控制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放电激发声波,所述光电接驳盒用于对接收到的光信号或电信号进行转接并对所述电池组进行管理。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光电复合电缆,所述电路集成装置通过所述光电复合电缆与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连接,所述光电复合电缆穿过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与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连接。
可选的,所述系统还包括尾部挂接杆,所述尾部挂接杆的一端与所述水下移动平台的尾部固定连接,所述尾部挂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光电复合电缆挂接,所述尾部挂接杆用于承受所述水下移动平台航行过程中所述光电复合电缆、所述多电极发射列阵以及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的拖曳拉力。
可选的,所述多通道水声数据采集装置包括:
微处理器、逻辑控制器、光纤数传接口、外围传感器、机内自检装置、时钟管理模块、声源主机接口、以太网接口和存储管理模块;
所述微处理器分别与所述水下移动平台、所述逻辑控制器、所述外围传感器、所述声源主机接口和所述以太网接口连接,所述声源主机接口与所述声源主机连接,所述微处理器用于将预设参数发送至所述逻辑控制器和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同时将触发信号发送至所述声源主机和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将接收到的所述外围传感器数据发送至所述逻辑控制模块,并实时接收所述逻辑控制器发送的数据,通过以太网接口将所述数据实时发送,所述预设参数包括预设采用间隔、预设采样率以及预设记录长度;
所述逻辑控制器分别与所述光纤数传接口、所述机内自检装置、所述时钟管理模块和所述存储管理模块连接,所述光纤数传接口与所述光电接驳盒连接,所述逻辑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多通道水听器线列阵发送的地震数据,对所述地震数据进行解析,将解析后的地震数据实时发送至微处理器模块和所述存储管理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未经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96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少井条件下烃源岩多参数预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人体安检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