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时空聚类的停驻识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448160.2 | 申请日: | 2017-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65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 发明(设计)人: | 周洋;杨超;季彦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李庆 |
| 地址: | 201804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时空 停驻 识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时空聚类的停驻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智能手机采集个体活动的GPS轨迹数据,提取时空信息;搜索任一轨迹点在时间轴上最近的k个点,通过距离参数Eps与最小数目阈值MinPts确定轨迹中的核心点;时间上连续的核心点构成初始簇,从密度最大的簇开始检查,对时空邻近的相邻簇进行合并,从而得到停驻;时间上连续的非核心点构成初始出行,从时间最早的出行开始检查,若与后一出行的时间间隔小于停驻最小时长阈值,则将两者合并,并更正伪停驻为出行。本发明,能快速准确地识别个体出行GPS轨迹中的停驻,为进一步识别出行方式与出行目的奠定基础,为长时期、大规模、被动式的城市居民出行调查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通数据挖掘领域,尤其涉及时间序列数据的聚类分析与个体出行轨迹中停驻识别。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与发展,精确的定位功能、丰富的感应器模块,为个体出行轨迹实时采集提供了硬件条件。面对大量的出行轨迹数据,分析个体行为特征、识别活动模式成为数据服务城市交通的主要难题。基于个体GPS轨迹数据识别停驻,是判断OD、推测出行方式与出行目的的前提工作。目前的相关研究主要根据静态下的速度特征、运动的方向特征,并结合路网加以规则判断。而根据轨迹点集聚特征从密度聚类角度识别停驻,现有技术主要集中于DBSCAN方法。
DBSCAN设定了Eps邻域与最少点数MinPts两个参数,以核心点为基础,以密度可达为归类方式,向外不断扩展相连形成点簇。然而没有考虑点的时间序列性,对于空间距离相近、时间间隔远的点簇容易错误归并为一类,且对于重合路径、短时出行等情况并不能准确识别停驻。具体而言,其算法在处理智能手机GPS移动数据时,具体有以下缺点:处理当天大量轨迹点时,距离矩阵内存占用大,导致程序无法响应或运算速度慢;参数Eps与MinPts敏感性高,泛化能力差;出行次数多、路径重合程度高的不易识别,特别是对于轨迹重叠的部分路段或交叉口因大量轨迹点集聚,从而错误判断为停驻。
专利申请号201611195129.3基于时空聚类分析算法的交通出行起讫点识别方法,核心思想是扩展DBSCAN中的空间距离为时空距离,设置控制参数△T、Eps、MinPts,以未标记的点开始向周围搜索核心点,从而得到初始簇;通过600秒或500m的阈值合并簇,得到出行起讫点。但是对于出行复杂或信号质量不佳的情况,合并阈值不一定适应;合并次序存在随机性,对识别结果有影响;没有剔除错误识别的短时停留伪停驻,出行次数结果将偏高。
因此探索考虑时空维度的聚类方法,适应复杂出行或数据,高效准确地识别出行轨迹中的停驻,对城市交通数据挖掘、出行模式识别等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供一种考虑时间序列的密度聚类方法,用于处理智能手机采集的个体出行GPS数据并为用户提供停驻识别操作界面与结果可视化。
和可视化界面显示。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1、一种基于时空聚类的停驻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基于智能手机采集个体活动的GPS轨迹数据,从所述GPS轨迹数据中提取时空信息,获得时间序列数据集合;
S2、对所述时间序列数据集合采用聚类算法处理识别个体出行GPS轨迹中的停驻,并输出停驻识别结果;
S3、对所述停驻识别结果进行评价;
S4、停驻识别用户界面可视化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81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