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48130.1 | 申请日: | 2017-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346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牛小锋;周铁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W30/06 | 分类号: | B60W30/06;B60W30/14;B60W30/18;B60W40/076;B60W40/10;B60W10/06;B60W10/10;B60W10/18;B60W10/22;B60W10/3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莎日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所述车辆包括角度判断模块、整车控制模块、坡道起步模块和陡坡缓降控制模块,所述方法包括:当车辆在越野驾驶功能开启状态下行驶时,检测越野路面巡航功能的开启状态;若所述越野路面巡航功能处于开启状态,则通过角度判断模块判断所述车辆的行驶坡度状态;若处于下坡行驶状态,则所述整车控制模块通过所述陡坡缓降控制模块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在第一预设阈值内;若处于上坡行驶状态,则通过所述坡道起步模块控制车辆行驶状态;若所述车辆处于非坡道行驶状态,则根据所述越野驾驶功能对应的预设控制策略控制车辆行驶状态。解决了在越野路况下仅靠驾驶员的速度设定使用巡航功能,可能造成人员和车辆的损伤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包括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车辆在越野路况下的通过性和操控性,很多车辆在出厂时装配了针对越野路况下的驾驶模式,例如针对雪地、沙地、泥地、岩石等路况下,通过控制车辆动力系统、四驱系统、车身稳定系统,从而优化车辆在上述越野路况下的驾驶性能。
现有技术中在车辆上装配的越野驾驶模式都是在相应的越野路况下,通过驾驶员开启相应功能后,主控制器控制各系统切换至对应模式,再利用预先调谐过的性能参数提升车辆越野性能,可帮助有经验的驾驶员在合理的加速踏板、制动踏板、转向输入情况下驾驶车辆,可轻易通过复杂的越野路况。如表一所示:
然而,车辆在越野(雪地、泥地、沙地、山路)路面行驶过程中会不断通过起伏路面,此时如果用户的驾驶经验欠缺或对当前路况熟悉度不够,就会导致对车辆的控制不精准,即使选择了对应的越野模式,但驾驶员仍可能对动力输出和制动请求的及时性上存在误差,往往会致使车辆在爬坡、坑洼路和下坡过程中无法顺利通过,出现打滑、溜坡或被困等现象。故现有的越野模式控制系统中,下坡路况由陡坡缓降控制模块(HDC)来对车辆进行稳定性控制,但对爬坡工况缺少有效控制。自动驻车模块(AVH)与坡道起步功模块(HHC)只在爬坡起步初期帮助驾驶员平稳起步,当车辆起步后则退出工作,故无法实现在爬坡过程中的精准控制。此外,在相对平坦路况下,车辆无法对当前越野路况进行自动适应控制,虽然定速巡航/自适应巡航模块(CC/ACC)可实现车速的自动控制,但在越野路况下仅仅依靠驾驶员的速度设定直接使用巡航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造成人员和车辆的损伤。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由于现有技术中在越野路况下仅靠驾驶员的速度设定使用巡航功能,不能精确控制车辆在稳定状态下行驶而可能造成人员和车辆的损伤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车辆控制方法,所述车辆包括角度判断模块、整车控制模块、坡道起步模块和陡坡缓降控制模块,所述方法包括:当车辆在越野驾驶功能开启状态下行驶时,检测越野路面巡航功能的开启状态;若检测到所述越野路面巡航功能处于开启状态,则通过角度判断模块判断所述车辆的行驶坡度状态;若所述车辆处于下坡行驶状态,则所述整车控制模块通过所述陡坡缓降控制模块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在第一预设阈值内;若所述车辆处于上坡行驶状态,则所述整车控制模块通过所述坡道起步模块控制车辆行驶状态;若所述车辆处于非坡道行驶状态,则根据所述越野驾驶功能对应的预设控制策略控制车辆行驶状态。
进一步的,还包括:若检测到所述越野路面巡航功能处于未开启状态,则根据所述越野驾驶功能对应的预设控制策略控制车辆行驶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整车控制模块通过所述陡坡缓降控制模块控制车辆行驶速度在第一预设阈值内的步骤,包括:若所述车辆处于下坡行驶状态,通过所述整车控制模块获取所述车辆的当前行驶速度;若所述行驶速度超过第一预设阈值,则触发所述陡坡缓降控制模块,调用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对所述车辆进行制动,直至所述当前行驶速度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4813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