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36610.6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55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州市鼓楼区赢泰润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41F31/02 | 分类号: | B41F31/02;B41F31/10;H05K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0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鼓东街道***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输墨装置 可折叠连接杆 印刷电路板 大头螺丝 输墨 显示屏 电路板 操作键 输墨头 墨斗 下端 方便拆卸 工作状况 节省空间 上端 研磨 操控 墨棍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包括输墨装置主体和可折叠连接杆,所述输墨装置主体的上端设有输墨装置用墨斗,所述可折叠连接杆的外表面设有大头螺丝,且可折叠连接杆的下端设有研墨柱,所述研墨柱的下端设有加速研磨棍,所述输墨装置用墨斗的一侧设有通电传墨棍,所述输墨装置主体的外表面设有显示屏。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设有大头螺丝、电路板输墨头、输墨装置操作键和显示屏,通过大头螺丝能够方便拆卸整理,节省空间,通过输墨装置操作键能够操控输墨速度,通过显示屏能够清楚输墨情况,使操作更加方便,通过电路板输墨头使输墨更加精准,适用不同工作状况,带来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输墨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
背景技术
输墨装置是输墨装置由供墨部分、匀墨部分和着墨部分组成。供墨部分由墨斗、墨斗辊和传墨辊组成,其作用是贮存油墨和将油墨传给匀墨部分,输墨装置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不论是对企业还是个人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使印刷出来的文字和图片更加清晰。
现有的输墨装置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不方便拆卸整理,占用空间,并且容易落入灰尘,降低其使用寿命,输墨不够精准,易导致印刷失败的现象,不能及时了解输墨情况,不利于人们操作,给人们的使用过程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包括输墨装置主体和可折叠连接杆,所述输墨装置主体的上端设有输墨装置用墨斗,所述可折叠连接杆的外表面设有大头螺丝,且可折叠连接杆的下端设有研墨柱,所述研墨柱的下端设有加速研磨棍,所述输墨装置用墨斗的一侧设有通电传墨棍,且通电传墨棍的一侧设有电路板输墨头,所述通电传墨棍的外表面设有线路连接孔,所述可折叠连接杆的另一端设有支撑杆,所述输墨装置主体的一侧设有连接线,且连接线的一端设有线路连接头,所述输墨装置主体的外表面设有显示屏,且显示屏的下方设有输墨装置操作键,所述显示屏的一侧设有电源连接孔,所述可折叠连接杆通过支撑杆和输墨装置主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墨装置操作键的数量为四组,且输墨装置操作键和输墨装置主体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研墨柱通过加速研磨棍和输墨装置用墨斗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可折叠连接杆通过研墨柱和加速研磨棍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输墨装置用墨斗和显示屏均和输墨装置主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电路板输墨头通过通电传墨棍和输墨装置主体活动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通过大头螺丝能够将可折叠连接杆和支撑研墨柱分离,方便可折叠连接杆折叠,节省空间,同时需要使用时能够将可折叠连接杆和支撑研墨柱紧固连接,并且大头螺丝较大,人们能够直接用手操作,避免使用工具的麻烦,通过加速研磨棍加速旋转研磨,避免人们印刷时墨水不足的现象,配合研墨柱的旋转加上加速研磨棍的高速旋转,提高研磨速度,通过电路板输墨头能够对印刷电路板进行输墨,提高输墨的精准性,从而提高印刷效果,结合输墨装置操作键能够对输墨装置进行操控,使其输墨更加精准,并能控制研墨柱和加速研磨棍的研磨速度,从而能够更好的印刷,通过显示屏能够直观看到研磨速度等情况,使人们能够更好的控制输墨装置主体,整个装置简单,操作方便,输墨的效果相对于传统方式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印刷电路板用输墨装置的局部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州市鼓楼区赢泰润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未经福州市鼓楼区赢泰润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66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