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6150.7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48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建江;韩秀英;毕秋艳;王文桥;路粉;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43/56 | 分类号: | A01N43/56;A01N47/24;A01N37/36;A01N37/50;A01N43/16;A01N43/80;A01N55/10;A01N43/653;A01N43/50;A01N47/18;A01N31/16;A01N47/12;A01N63/22;A01N63/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姚自奇 |
地址: | 071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氟菌唑 增效 杀菌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苯并烯氟菌唑的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该农药组合物活性成分包括苯并烯氟菌唑和活性成分B;其中活性成分B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甾醇合成抑制剂、生物源杀菌剂中的一种。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应用于果蔬主要病害的防治,其速效性和持效性好,作用机制新颖和位点多,能有效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对病害不但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该复配增效组合与单剂相比,用药量显著减少,有效降低了药剂对果品及环境的污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果蔬主要病害的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及应用。
背景技术
苯并烯氟菌唑(benzovindiflupyr)结构如下式(I)所示,属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对线粒体呼吸链的复合物II起作用,影响细胞的能量代谢,从而抑制靶标真菌的孢子萌发,芽管和菌丝体生长,显示良好的保护和治疗作用。该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及三唑类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可以很好的防治小麦叶枯病、花生黑斑病、锈病、小麦白粉病和灰霉病等多种病害。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一类高效、低毒、广谱、内吸性杀菌剂,其作用机理是通过与病原菌细胞线粒体中cytb和c1复合体Qo部位的结合而抑制线粒体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线粒体的呼吸,干扰细胞能量供给,发挥杀菌作用。该类杀菌剂几乎对所有真菌(卵菌纲、藻菌纲、子囊菌纲和半知菌纲)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颖枯病、网斑病、霜霉病、稻瘟病等均有良好的活性,并且能有效地防治对其他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病原菌系列,还有延长作物的营养生长、提高产量的功效,但由于作用位点单一,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
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甾醇生物合成途径中不同环节的酶,干扰或阻断病原菌合成自身的麦角甾醇,从而抑制病菌生长,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良好的活性。
植物病害的生防制剂,即微生物杀菌剂,是利用能够控制植物病原菌(细菌、真菌、病毒等)的天然产物、微生物活体及其代谢产物所生产的制剂,包括微生物源杀菌剂(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杀菌剂等)、植物源杀菌剂、一级微生物代谢产物为先导合成新的杀菌剂、遗传工程杀菌剂等类型。生物制剂作用位点多、不易产生抗性、对环境友好,对多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活性。
至今尚未见利用苯并烯氟菌唑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甾醇合成抑制剂及生物菌剂研制混剂防治番茄(灰霉病、叶霉病、早疫病和灰叶斑病)和梨树(黑星病、白粉病、轮纹病和黑斑病)主要病害的报道。
发明内容
苯并烯氟菌唑因作用位点单一,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长期使用可能带来抗性产生,药效下降等问题,为延缓该药剂抗性的产生,提高防效,降低用药量,本发明提出的农药组合物含有活性成分A(苯并烯氟菌唑)和活性成分B(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甾醇合成抑制剂和生物源杀菌剂)以及适量的助剂。本发明农药组合物可用于防治番茄和梨树主要病害。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番茄和梨树主要病害的复配增效杀菌组合物,其活性成分包括苯并烯氟菌唑和活性成分B;其中活性成分B包括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甾醇合成抑制剂、生物源杀菌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包括烯肟菌酯、烯肟菌胺、唑胺菌酯、丁香菌酯、氯啶菌酯、苯醚菌酯等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所述甾醇合成抑制剂包括啶菌噁唑、氟硅唑、亚胺唑、三唑醇、己唑醇、抑霉唑、抑霉唑硫酸盐和咪鲜胺等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进一步地,生物源杀菌剂包括枯草芽孢杆菌中生菌素、井冈霉素、丁子香酚、木霉菌、春雷霉素、多抗霉素、解淀粉芽孢杆菌等等中的任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615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