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6044.9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90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李雪萍;李科;徐仓宝;周韵;杨颖;周连锁;岳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31/704;A61K9/19;A61K47/42;A61K47/36;A61P35/00;A61K31/5377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韩玙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阿霉素 abt 263 纳米 载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按质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的有效组分组成:医用明胶为52~60%,ABT‑263为1.5~3%,透明质酸为35~42%,阿霉素为1.5~3%,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利用明胶包裹脂溶性药物ABT‑263获得内核载药纳米颗粒,再通过透明质酸‑盐酸阿霉素载药纳米粒子,以戊二醛交联表面透明质酸,最后以EDC/NHS交联法将两种载药纳米颗粒进行连接,从而获得结构稳固的双药纳米载体颗粒,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双药同时包裹困难以及粒径达不到要求且载药性能比较差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本发明还涉及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化学治疗是利用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或者抑制其增殖、浸润和转移来达到治疗效果的。其对原发灶和转移灶均有治疗效果,这是现今临床上唯一一种广泛使用的全身性肿瘤治疗手段。但是化疗药物选择性差毒性强,进入体内后除了杀伤肿瘤细胞,也会对正常组织细胞产生伤害作用。此外,耐药性是化疗中无法避免的另一个问题,其会造成疗效降低,增加用量,毒副作用更强的恶性循环。所以现在经常通过多种药物同时进行肿瘤化疗已经普遍应用于临床。因为不同药物之间存在的协同作用,可使其在治疗效果、毒副作用、剂量控制和减少耐药方面展现明显的优势。然而联合化疗中,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克服药物因理化性质和代谢不同导致协同作用难以发挥的问题。我们的前期研究发现阿霉素和Bcl-2蛋白家族抑制剂ABT-263在细胞水平上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但是两种药物亲疏水性不同,导致其在体内实验中没有展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
纳米药物载体在此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通过该技术将两种或多种药物整合到同一个载体上,使得药物之间不存在代谢动力差异,可将它们同步递送至肿瘤组织和细胞内,再将载体内药物调节至最佳协同作用的剂量比,就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协同作用。为了达到这一系列功能,首先需要对纳米药物载体进行合理的设计,再根据需求制备功能化的包裹材料,最终构建获得完整的复合纳米药物载体。该过程需要通过新的构建工艺中结合实际经验不断探索测试,对关键节点进行优化和变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使两种理化性质不同药物可同时积累在肿瘤部位,从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技术方案是,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按质量百分比由以下原料的有效组分组成:医用明胶为52%~60%,ABT-263为1.5%~3%,透明质酸为35%~42%,阿霉素为1.5%~3%,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本发明第一技术方案的特点还在于,
透明质酸分子量为6000~8000道尔顿。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技术方案是,一种阿霉素与ABT-263双药纳米载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
步骤1、按质量百分比称取医用明胶52%~60%,ABT-263 1.5%~3%,透明质酸35%~42%,阿霉素1.5%~3%,以上各组分的质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步骤2、将称取的医用明胶加入10ml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后,加热搅拌后降温至30℃;
步骤3、将ABT-263和聚山梨酯-80溶入乙醇中后,滴加至步骤2所制明胶溶液中,搅拌至溶液出现浑浊以后加入戊二醛溶液,提升搅拌速度,避光反应一段时间,获得ABT-263明胶载药纳米颗粒分散液,通过透析,除去分散液中的乙醇溶剂、戊二醛和其他可溶性杂质,最后用水定容至18-22ml;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医学院,未经西安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604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