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2602.4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30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良;付卫东;王忠辉;张瑞海;宋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63/10 | 分类号: | A01N63/10;A01N43/88;A01N25/10;A01N25/18;A01P7/04;A01P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严政;刘依云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治 红火 熏蒸剂 组合 施药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包括棉隆、引诱剂、保水剂,所述棉隆、引诱剂和保水剂的重量比为5.0‑6.0∶0.5‑1.5∶1.0‑4.0。本发还包括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的施药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熏蒸剂组合物施药操作简便,控制效果好。试验证明,对红火蚁防治中蚁巢减退率和蚁巢防治效果均达到100%。(2)成本低,不渗透材料可重复使用,易于推广利用。(3)熏蒸剂组合物在开放的环境内使用安全,环保,不会对人或动物造成危害,也不会影响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
背景技术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属膜翅目蚁科,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流域,现已成为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生物之一。红火蚁的生殖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强,扩散和蔓延速度很快,自2003年入侵中国台湾地区,2004年入侵广东、香港、澳门后,快速在中国大陆扩散,现中国大陆的扩散区域有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等地区,共计200多个县(市、区)。通过对红火蚁的适生性预测分析显示,在北纬33.4°以南地区均适应红火蚁生存,北到山东、天津、河北南部和山西南部,西到陕西。红火蚁是一种杂食性社会昆虫,取食范围广泛,危害性极大,包括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破坏农业生产、影响生物多样性和破坏公共设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控制红火蚁的危害,减少红火蚁对于改善人体健康、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意义重大。
目前,红火蚁的防治主要采用杀虫剂进行防治,包括灌巢法、触杀性粉剂处理法、毒铒法。但是,红火蚁种群是多蚁后,不管是灌巢法、粉剂法、毒饵法均不能完全控制杀光蚁巢内的红火蚁。其中,对于饵剂,主要通过工蚁搬运回蚁巢内供其它红火蚁食用,但红火蚁是社会性昆虫,智力比较高,在蚁后没有食用饵剂之前,其它蚂蚁食用后发生中毒现象后,蚁后将不在食用这类食物;同时饵剂的施放还受天气情况的影响,无法达到预期防治效果。对于触杀性粉剂,防治效果取决于体表附着药物的个体数量,受药蚂蚁个体数量太少,根本无法达到杀灭巢内红火蚁的目的。对于灌巢法,需要预先在蚁巢上方开孔,向蚁巢内灌药,由于蚁巢通向外面的通道不只只有蚁丘一条通道,在受到惊扰时,巢内的红火蚁会通过其它通道向外逃离,不能完全杀灭巢内红火蚁。总之,不管是灌巢法、触杀性粉剂、毒饵法均不能完全杀灭蚁巢内红火蚁,而且在传统的防治方法中由于红火蚁受到惊扰,20%-30%红火蚁会通过蚁巢中的通道逃跑,还会迁巢或分成多个巢,反而会加重危害程度;另外,在同一生境内,还生活着其它动物和昆虫,在施放高毒粉剂、饵剂时同时还会毒杀到其他动物和昆虫,影响生境内的生物多样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红火蚁防治效果差,易逃逸会加重危害程度,同时防治药剂不安全,影响生物多样性等问题,提供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及施药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括棉隆、引诱剂、保水剂,所述棉隆、引诱剂和保水剂的重量比为5.0-6.0∶0.5-1.5∶1.0-4.0。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将棉隆、引诱剂、保水剂混合制得固体制剂。
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由上述方法制得的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的施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不惊扰蚁巢内红火蚁的前堤下,沿蚁巢周围挖环蚁丘的深沟;
(2)根据蚁巢直径大小确定防治红火蚁的熏蒸剂组合物的施药量,并向蚁巢内施药;
(3)采用不渗透材料迅速将蚁丘罩住,并一直插入深沟地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26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