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2469.2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82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体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45/00 | 分类号: | A61K45/00;C12Q1/6886;A61P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 |
地址: | 5181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药物 组合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特异性靶向肾肿瘤GPC3的药物,所述特异性靶向肾肿瘤GPC3的药物包括CAR‑T细胞、抗GPC3抗体、靶向GPC3的TCR‑T细胞、靶向GPC3的DC‑CIK或靶向沉默GPC3的siRNA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本发明发现了GPC3可以作为肾母细胞瘤的新的靶向抗原,通过制备药物组合物,可以有效杀伤和抑制肾母细胞瘤。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肾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儿童原发性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难、预后欠佳、易复发等特点,占15岁以下儿童恶性肿瘤的6%~7%,其中约75%发病于5岁以下儿童,伴先天畸形患者发病年龄常在1岁以前,平均发病年龄约为3.5岁,发病率为万分之一,且肾母细胞瘤在成人少见。
近年来,随着基于手术、化疗及放疗三者相互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的开展,生存率有明显提髙,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到了87%,但是一定数量的病例因肿瘤细胞间变、较晚的临床分期W及肿瘤破溃,表现出较高的复发率和远处病灶转移率,导致了较差的预后,且肾母细胞瘤个体特异的长期治疗方案也带来了较高的预后风险。研究表明肾母细胞瘤复发率接近15%,复发患者的长期生存率仅50%。而肾母细胞瘤的间变型及化疗药物不敏感性均与预后不良相关,并且随着患者生存期的延长,也有继发二次肿瘤的风险。现有研究报道,肾母细胞瘤经过化疗和放疗等治疗后,继发Cusing综合征、男性肾母细胞瘤的长期生存者日常体力活动减少、非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瘤细胞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等(“肾母细胞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曾蕊,常会波,吴建新,《中国肿瘤》,2017),表明现有的治疗方法对患者身体损耗较大,预后差,治疗后生活质量下降,亟须疗效更好的、低副作用的新治疗方法。
随着肿瘤靶向免疫治疗如单克隆抗体、CAR T细胞、TCR T细胞等的研究进展,肿瘤表面标志物的发现将为肿瘤治疗提供了新途径。而肿瘤靶向免疫治疗相对于现有肿瘤化疗、放疗和手术治疗具有靶向特异性、疗效更显著、低副作用、良好预后以及愈后高生活质量等优势。
另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可能导致低危险度病例过度治疗以及高危险度病例治疗不足带来的严重并发症和不良后果。CN 102633864 A公开了一种GPC3抗原多肽,抗GPC3的多克隆抗体及其应用,通过制备抗GPC3的多克隆抗体,表明该多克隆抗体可特异性识别GPC3蛋白,用于检测肝癌细胞表达的GPC3蛋白,为肝癌诊断提供帮助。CN 104140974A公开了编码表达于人T淋巴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蛋白的核酸,所述嵌合抗原受体蛋白包含顺序连接的胞外结合区,跨膜区和胞内信号区,其中所述胞外结合区包含特异性识别GPC3的C末端表位的单链抗体scFv(GPC3),所述,GPC3也在例如黑色素瘤,卵巢透明细胞癌、卵黄囊瘤、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中表达。可见,现有技术中,GPC3主要用于肝癌的检测,并不能检测肾母细胞瘤。
因此,发现新的肾母细胞瘤标志物和生物学指标是细化治疗方案、减少不良反应的重要步骤,也是改善患儿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及其应用,通过qrt-PCR、Eliza、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技术等方法检测肾母细胞瘤患者血清和/或CTC细胞和/或肾脏(肿瘤)组织样本中GPC3转录表达、蛋白表达,进行肾母细胞瘤(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括特异性靶向肾肿瘤GPC3的药物。
本发明中,GPC3为发明人发现的肾母细胞瘤的新抗原,发明人发现靶向GPC3抗原的CAR T细胞、抗体等可有效杀伤和抑制肾母细胞瘤细胞,具有靶向特异性、疗效更显著、低副作用、良好预后以及愈后高生活质量等优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体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体内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24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