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29652.7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83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饶雪峰;梁思懿;李楠;尚海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韩蕾;姚亮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富集 曝气 微生物筛选 水体 河道治理 出水 静沉 无机物 微生物修复剂 活性微生物 持续曝气 处理效率 取样检测 培养基 保留物 标准时 大颗粒 污泥层 菌群 泥层 去除 应用 河道 筛选 污水 达标 上游 重复 保留 记录 | ||
本发明涉及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及其应用,该筛选富集方法包括取待处理黑臭水体河道泥层的泥,去除大颗粒无机物;对泥直接过度曝气,静沉,保留活性微生物污泥层;在保留物中加入作为培养基的上游污水,持续曝气,取样检测,当指标符合一级A出水标准时,停止曝气,记录曝气时间,静沉;重复;当出水达标所需曝气时间不再减少时,完成微生物筛选富集。由本发明方法得到的微生物修复剂具有菌群适应性强,处理效率高,处理速度快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及其应用,属于黑臭水河道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污水排放量大幅增加,但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很多地区尚未实现“雨污分流”,大量污水排入河道水体,加之城市内河多水动力不足,水体自净能力差,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
近年来河道水体黑臭现象严重,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城市黑臭水体的整治应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清水补给;水质净化、生态修复”的基本技术路线具体实施,其中控源截污和内源治理是选择其他技术类型的基础与前提。随着“雨污分流”等制度的实施,城市河道的截污控源将逐步得到控制,泥内源污染成为河道污染物质的主要来源。
目前河道泥的处置方法包括泥疏浚、生物修复、人工曝气等,泥疏浚通过挖除表层的污染泥来控制和减少黑臭来源,但泥疏浚技术工程量大、成本高,对水体生态系统会造成一定的破坏;微生物修复制剂成本高,保质期短,作用缓慢,适应性差,还受水环境条件限制,难以大范围使用;人工曝气能快速增加水中溶解氧含量,对抑制水体黑臭有良好效果,但该技术成本高,氧气利用效率较低,在浅水区使用时还可能造成泥上翻,释放一定的污染物。
因此开发操作方便、成本低廉、使用广泛的黑臭水体抑制技术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实需要,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其能获取新的微生物修复剂,该新的微生物修复剂具有菌群适应性强、处理速度快及处理效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由前述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获得的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修复剂。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上述所得到的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修复剂。
为实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1)取待处理黑臭水体河道泥层的泥,去除其中的大颗粒无机物;
(2)对步骤(1)获得的泥直接进行过度曝气,曝气后静沉得上清液层、活性微生物污泥层及沉淀泥沙底层,保留活性微生物污泥层,排出其他层;
(3)在步骤(2)保留物中加入作为培养基的待处理黑臭水体河道的上游污水(取泥点上游),持续曝气,取样检测COD、pH、NH3-N及TN指标,当出水所有指标检测值符合一级A出水标准时,停止曝气,记录曝气时间,静沉,保留清液层下1/3的清液及与步骤(2)活性微生物污泥层体积相同的污泥;
(4)重复步骤(3)进行多次曝气驯化,在每次曝气后均保留清液层下1/3的清液及与步骤(2)活性微生物污泥层体积相同的污泥(此过程中污泥会不断繁殖,增长,为保证后续曝气时间的可比性,重复过程需保持污泥量一致),当出水达标所需曝气时间不再减少时,完成针对黑臭水体河道治理的微生物筛选富集,得到筛选富集后的活性微生物污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965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