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428275.5 | 申请日: | 2017-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970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国华;林荒明;樊胡兵;郭红;吴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40 | 分类号: | G06F13/40;G06F13/1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威世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0 | 代理人: | 钟子敏 |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设备,该便携式设备包括: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VBUS_ID端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检测电路,用于对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处理器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可避免现有技术的对外部设备识别混乱的问题,还节省了一个引脚的资源,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并且避免了接口控制器一直开启而增加能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设备,例如手持的对讲机,往往需要外接不同类型的配件,其接口功能比较多,接口数量过多会导致产品设计困难,更少的接口搭配更多的功能是在设计产品时候必须考虑的。
数据接口,例如USB接口通常配备VBUS和ID引脚,其中VBUS引脚为电源引脚,ID引脚为身份ID引脚,USB接口具备识别主机(host)和从机(Slave)的工作模式。当检测到ID引脚被拉低时,便携式设备识别为主机。当检测到VBUS引脚为5V时候,便携式设备识别为从机,VBUS引脚和ID引脚为外部设备给出的状态信号,供便携式设备识别。
现有技术的数据接口需要占用两个引脚位置来设置VBUS引脚和ID引脚,占用较大的引脚资源,降低数据接口的利用率。并且VBUS引脚和ID引脚直接接入接口控制器,使得接口控制器需要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来检测VBUS引脚和ID引脚是否有信号,这一方面导致接口控制器的功耗增加,另一方面VBUS引脚和ID引脚直接接入接口控制器,会在采用集成PMU的外部设备与该便携式设备电连接时识别出错,从而自动以主机模式给外部进行充电,由此容易导致外部设备的系统异常。
综上,现有技术的便携式设备的数据接口存在低利用率、高功耗以及识别外部设备混乱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能够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且降低便携式设备的功耗以及避免对外部设备的识别混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便携式设备包括: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VBUS_ID端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检测电路,用于对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处理器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
其中,便携式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开关管;
接口控制器包括第一ID控制引脚和第一VBUS控制引脚;
处理器包括ID检测引脚、VBUS检测引脚、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其中,ID检测引脚用于接收ID检测信号,VBUS检测引脚用于接收VBUS检测信号,第二ID控制引脚与第一ID控制引脚电连接,第二VBUS控制引脚通过第一开关管与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其中,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二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与第一信号电源电连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与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其中,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其中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分别接收初始信号,并且第二开关管根据初始信号输出ID检测信号,第三开关管根据初始信号输出VBUS检测信号。
其中,初始信号为高电压信号;
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282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