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铁受话器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9175.6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9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振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明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4 | 分类号: | H04R1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唐清凯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话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受话器领域,特别是涉及动铁受话器。
背景技术
动铁受话器是目前移动电话及固话中音频终端的主流电声器件。音圈是动铁受话器中力电转变的基本零件之一。在动铁受话器的驱动马达装配工艺中,音圈需要和铁芯连接。通常,首先将音圈和铁芯进行同心定位;其次,用胶水将音圈和铁芯粘接。
在实现传统技术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
在装配马达时,需要大量的同心定位辅助治具,操作麻烦。且在胶水烘烤固化过程,音圈和铁芯容易产生相对位置的变化,造成产品异常。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马达装配过程中同心定位麻烦的问题,提供一种动铁受话器。
一种动铁受话器,包括:外壳;绕线模,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绕线模包括绕线部和锁紧部;音圈,所述音圈缠绕于所述绕线模的绕线部;铁芯,位于所述音圈的一侧,所述铁芯具有第一空腔,所述铁芯通过第一空腔与所述绕线模的锁紧部卡合。
上述动铁受话器的音圈和绕线模一起装配进入产品中,绕线模具有锁紧部,可直接插入铁芯的第一空腔中,使铁芯和音圈装配在一起,避免了同心定位的麻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模的锁紧部具有固定件,以使所述绕线模与所述铁芯固定。
上述动铁受话器采用固定件固定铁芯和绕线模,以使所述绕线模不会铁芯的第一空腔中脱落,防止缠绕在绕线模上的音圈和铁芯产生相对位置变化。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钩脚,当所述绕线模插入所述铁芯的第一空腔时,所述钩脚卡合在所述铁芯的第一空腔末端的外侧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模的锁紧部具有弧面结构,所述弧面结构贴合于所述第一空腔的内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模的绕线部具有固定端,所述音圈具有固定于固定端的引出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绕线模的绕线部具有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与所述第二空腔同心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部有两条,两条锁紧部之间的距离尺寸与所述第一空腔的长度尺寸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圈由漆包线缠绕在所述绕线模上绕制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电枢,所述电枢包括平行的固定部和活动部,所述固定部和活动部在靠近音圈的一端相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部穿过连通的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模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音圈缠绕于绕线模绕线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铁芯与音圈待装配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音圈、绕线模和铁芯装配示意图。
其中:
100 绕线模
110 绕线部
111 第二空腔
112 固定端
120 锁紧部
121 钩脚
122 湖面结构
200 音圈
300 铁芯
310 第一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动铁受话器,包括:外壳;绕线模,收容于外壳内,绕线模包括绕线部和锁紧部,绕线部具有第一空腔;音圈,缠绕于绕线模的绕线部;铁芯,位于音圈的一侧,铁芯具有第二空腔,铁芯通过第二空腔与绕线模的锁紧部卡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明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明氏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91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