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8309.2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21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冯世进;李建平;张晓磊;沈阳;张冬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B2/00 | 分类号: | E01B2/00;E02D5/03;E02D3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隔振 空沟 隔振板 传播路径 静压板 埋入式 桩体 预制 环境友好型 预制装配式 顶部盖板 隔振技术 隔振原理 轨道交通 环境振动 绿化种植 硬化道路 楔形桩 振动波 盖板 空腔 埋入 埋置 施工 衍射 振体 振源 反射 地表 屏障 地下 传播 | ||
本发明涉及在传播路径上减隔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及其施工方法,在振源与受振体之间的传播路径上设置可埋入地下的预制装配式隔振空沟。由隔振板桩桩体、隔振板桩楔形桩头和顶部盖板构成。本发明利用振动波传播至隔振板桩桩体构成的空腔时发生反射,同时利用盖板避免表层波发生衍射的减隔振原理,实现在地面下埋置隔振空沟,从而充分利用地表进行绿化种植或硬化道路等,形成环境友好型高效隔振屏障。本发明用于轨道交通和大型强振设备引起的环境振动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传播路径上减隔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及其施工方法。适用于轨道交通或强振设备等引起的环境振动的主被动隔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不断发展的高速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和各种大型强振设备等引起的环境振动严重困扰着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影响精密仪器的生产使用,同时长期的环境振动容易损害周边建筑。针对新建轨道交通或大型强振设备引起的环境振动的治理措施,大多为主动隔振,但是主动隔振对中低频的隔振效果较差;针对已建轨道交通或强振设备,一般采用较为经济且不影响列车运营的被动隔振措施。目前,能实现的有效的被动隔振波屏障更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已有的有效波障隔振的工程实例极少,且造价高。传统填充沟等连续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有限,且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大,易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而桩孔、桩列等非连续屏障的隔振效果较差,难以达到预期减振效果;一般来说,采用空沟屏障能取到最好的隔振效果,但是由于空沟沟壁的稳定性难以保证,从而限制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另一方面,采用传统隔振措施容易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同时浪费一定的地表空间,因为当传统隔振措施埋入地面一定深度后,振动波(特别是波长较长的瑞利波)容易穿过隔振措施的上部土层,通过衍射作用继续向四周传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稳定性高的且可埋入地下的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由隔振板桩桩体1、隔振板桩楔形桩头2、顶部盖板3、隔振板桩侧部卡口4、隔振板桩侧部卡槽7、隔振板桩侧面顶部盖板固定翼8、桩底楔形桩头固定卡口9、楔形桩头固定卡槽10和隔振空腔12组成,其中:隔振板桩桩体1为两块板桩构成的长方体结构,所述长方体结构内被分隔成若干隔振空腔12,隔振板桩桩体1一侧为隔振板桩侧部卡口4,另一侧为直径稍大于隔振板桩侧部卡口4的隔振板桩侧部卡槽7,相邻的两块隔振板桩桩体1通过位于两侧的隔振板桩侧部卡口4和隔振板桩侧部卡槽7相连,长方体结构底部设有桩底楔形桩头固定卡口9,隔振板桩楔形桩头2上设有楔形桩头固定卡槽10,所述长方体结构和隔振板桩楔形桩头2通过桩底楔形桩头固定卡口9和楔形桩头固定卡槽10连接;所述长方体结构顶部设有隔振板桩侧面顶部盖板固定翼8,所述隔振板桩侧面顶部盖板固定翼8与顶部盖板3之间通过固定螺栓6连接。
本发明中,所述顶部盖板3上预留有顶部盖板固定螺孔5,所述固定螺栓6穿过顶部盖板3的固定螺孔5。
本发明提出的埋入式隔振空沟预制静压板桩的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采用静压打入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隔振板桩桩体1、隔振板桩楔形桩头2和顶部盖板3按所需规格尺寸在工厂预制,其中:楔形桩头2位于预制装配式隔振空沟底部,起引导作用,具有足够的强度,以增强本发明装置通过静压施工时对土层的穿透能力;将隔振板桩桩体1和隔振板桩楔形桩头2通过桩底楔形桩头固定卡口9与楔形桩头固定卡槽10相连接,隔振板桩桩体1的深度根据实际隔振要求确定,并具有足够刚度保证其在静压施工时的稳定性;隔振板桩桩体1顶端设有有突出的盖板固定翼8,用于连接顶部盖板3,也可用于隔振板桩桩体1的调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83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