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12850.2 | 申请日: | 2017-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59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卢志文;黄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南宁秀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5/64 | 分类号: | A61K35/64;B01D1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9 | 代理人: | 靳浩 |
地址: | 530001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兴宁***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蚂蚁虫体 分离器 二氧化碳萃取 萃取 蚂蚁 细胞壁破壁 二级分离 烘干设备 人工养殖 三级分离 一级分离 萃取过程 萃取流体 二氧化碳 放入 收率 送入 | ||
1.一种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选取人工养殖或者野生的完整蚂蚁虫体,将蚂蚁虫体用清水清洗干净;
步骤2)将所述步骤1)处理后的蚂蚁虫体置于烘干设备中,通入90-100℃的热风,持续送入3-4h,再送入常温的风,从而使经烘干的蚂蚁虫体恢复至室温;
步骤3)将所述步骤2)制备得到的蚂蚁虫体放入二氧化碳萃取器内,先后进行两次细胞壁破壁处理,其中,第一次细胞壁破碎处理过程中,细胞壁破壁压力为10-12MPa,破壁温度为25-30℃,时间为5-10min,然后通过减压器将所述二氧化碳萃取器内的压力降低至5MPa,静置20-30min,再进行第二次细胞壁破壁处理,所述第二次细胞壁破碎处理过程中,细胞壁破壁压力为35-40MPa,破壁温度为45-55℃,时间为60-80min;
步骤4)将所述步骤3)中经过两次细胞壁破壁处理的蚂蚁虫体继续放置在二氧化碳萃取器内,进行萃取,其中,萃取压力为38-40MPa,萃取温度为50-55℃,将整个萃取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从第一个阶段到最后一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流量依次增加,其具体过程包括:
在第一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流量为5-7m3/h,持续时间为30-40min,在第二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流量为10-13m3/h,持续时间为1-2h,在第三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流量为18-20m3/h,持续时间为1-2h,在第四个阶段,二氧化碳的流量为40-50m3/h,持续时间为3-4h;
步骤5)萃取结束后,将所述步骤4)制备得到的萃取流体送入分离器内进行分离,其中,分离器的一级分离压力为20-25MPa,分离温度为50-55℃,分离时间为5-10min,分离器的二级分离压力为10-15MPa,分离温度为50-55℃,分离时间为5-10min,分离器的三级分离压力为5-8MPa,分离温度为50-55℃,分离时间为5-10min;
步骤6)分离结束后,控制所述分离器内的温度以0.5-1℃/min的速度下降至常温,将萃取产物从所述分离器内取出;
步骤7)将所述步骤6)制备得到的萃取产物灌装入容器内,之后将所述容器密封保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蚂蚁虫体的种类为赤林蚁、红蚂蚁虫体或者棕褐沙林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第一次细胞壁破碎处理过程中,细胞壁破壁压力为10MPa,破壁温度为25℃,时间为5min,然后通过减压器将所述二氧化碳萃取器内的压力降低至5MPa,静置20min。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再进行第二次细胞壁破壁处理,所述第二次细胞壁破碎处理过程中,细胞壁破壁压力为35MPa,破壁温度为45℃,时间为60min。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分离器的一级分离压力为20MPa,分离温度为50℃,分离时间为5min,分离器的二级分离压力为10MPa,分离温度为50℃,分离时间为5min,分离器的三级分离压力为5MPa,分离温度为50℃,分离时间为5min。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蚂蚁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中,分离结束后,控制分离器内的温度以0.5℃/min的速度下降至常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南宁秀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西南宁秀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285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龙炮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构建金黄色葡萄球菌皮下感染模型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