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410585.4 | 申请日: | 2017-1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527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潘健;段一军;郭一博;贡豪;朱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大为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104 | 代理人: | 曹祖良;刘海 |
| 地址: | 21417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筒 外筒 尾气后处理 进气段 内保温 封装 催化剂反应 净化器 加工效率 间隙均匀 进气端盖 同轴设置 保温棉 满焊 起燃 筒式 圆边 种筒 填充 加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填充保温棉,其特征是:所述内筒的两头翻圆边,所述内筒的进气段端部与进气端盖满焊。所述内筒与外筒同轴设置。所述内筒进气段与外筒之间的间隙均匀。本发明结构合理,使净化器更容易升温到催化剂反应的起燃温度;并且不影响整体的安装,加工成本低,加工效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属于尾气后处理封装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汽车冷车阶段,由于汽车催化剂未到达氧化还原反应的起燃温度,所以在冷车阶段,催化剂活性较差,转化效率低下。通常汽车催化剂的起燃温度为250-350℃,正常工作温度为400-800℃。冷车阶段,由于气缸壁较冷,燃烧不完全而产生大量的CO、HC等有害物质。通常,我们检测尾气时,都是以热车怠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方法是不严谨的。因为冷车阶段排放的有害物质占到整个排放阶段的50%以上,而且排放水平与发动机的工况息息相关,急踩油门时燃烧不完全就会使有害物质的排放增加,这是怠速检测时体现不出来的。随着排放水平的越来越严苛,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冷车阶段的排放,并将其纳入检测范围,使得对尾气后处理要求越来越高。
现阶段常通常采用两种方法来降低冷车阶段排放,一个从催化剂入手,调整催化剂配方,尤其是助催化剂的配方,来降低催化剂的起燃温度,使得催化剂在相对低温的环境下就能高效的净化尾气。但是仍有很大瓶颈,起燃温度在250℃以下很困难。所以现阶段常从封装结构入手,在相应的封装结构上增加保温结构,使后处理位置能够快速升温。筒式结构常采用的保温结构为外保温和内保温结构。
外保温结构为隔热罩式结构,如图1、图2所示,2为保温棉、4为外筒、5为隔热罩。外保温结构有以下几个缺点:1、生产上为了保证隔热罩加工完后的一致性,材质选用价格高而且强度低的镀铝板;2、由于增加隔热罩,筒体外圆有突起,影响后处理在有限的安装空间内布局;3、隔热罩常加在筒体的前边,这样一来前面的安装抱箍只能往后偏移,不利于安装抱箍对振动的抑制,安装强度低;4、隔热罩焊接必须先手工点焊再机器人自动焊接,效率只有常规的50%左右;5、由于是外保温,隔热罩凸起,行车的时候与气流不断对流,而且隔热罩又是断焊,保温效果不如内筒式结构。
由于外保温结构缺点较多,现在都往内保温结构发展。如图3、图4所示,常见的内保温结构都是增加单侧翻边内筒3,内筒3和外筒4间加入保温棉2,内筒3不翻边的一侧与进气端盖1满焊。这种结构有以下几种缺点:1、筒体直边与端盖焊接,由于有些端盖表面形状不均匀,容易产生烧烛甚至烧穿现象;2、端盖翻边不能过长,内筒直径不能过大,不然焊枪与翻边干涉,无法焊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结构合理,使净化器更容易升温到催化剂反应的起燃温度;并且不影响整体的安装,加工成本低,加工效率高。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筒式尾气后处理封装内保温结构,包括内筒和外筒,内筒和外筒之间填充保温棉,其特征是:所述内筒的两头翻圆边,所述内筒的进气段端部与进气端盖满焊。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与外筒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内筒进气段与外筒之间的间隙均匀。
本发明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所述保温结构为内保温,相对于外保温,保温效果好,成本低,整体焊接加工速度快,不影响安装抱箍的分布;
(2)本发明的内筒采用两头翻边,内筒与外筒焊接工艺,内筒与外筒的间隙均匀,避免了原内筒与端盖焊接产生的烧烛和焊穿风险,焊后美观度更好。而且焊接速度比原来提升了2倍,也不需靠考虑端盖和内筒设计时端盖翻边过长和内筒过大的问题;
(3)本发明的端盖不需再设计与内筒配合的定位槽,端盖更易成型,加工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105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SCR催化消声装置
- 下一篇:尿素箱内压力释放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