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及其冷却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9484.5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32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3 |
发明(设计)人: | 黄小清;马跃强;宋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613 | 分类号: | H01M10/613;H01M10/617;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吕小琴 |
地址: | 401135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冷却 装置 及其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容纳箱,所述容纳箱包括箱盖和箱体,所述箱盖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绝缘液体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布液孔,动力电池位于布液孔的下方,所述箱体底部或者箱体侧壁底部设置有回液孔;能够对动力电池进行良好的冷却,并且能够保证整个动力电池的散热均衡性,从而有效确保整个动力电池的性能,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整个冷却装置不需要在动力电池包的内部布置其他冷却管道,节约空间,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利于动力电池包在整车的布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动力电池冷却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及其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是电动器车的核心部件之一,由于电动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其工况复杂、环境恶劣,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在这种情况下发热严重,若不及时对动力电池进行冷却带走电池所产生的热量,会造成动力电池性能衰减严重,甚至可能引起安全事故。
现有技术中,对于动力电池的冷却主要有以下方式:自然冷却、风冷、间接水冷、冷媒直冷以及浸油冷却集中方式,但是,现有的冷却方式存在如下缺陷:自然冷却属于被动冷却,散热效果差,而且动力电池的散热均衡性差,而风冷同样存在散热效果差,散热均衡性差的缺点;而间接水冷是通过与整车空调系统连接,在动力电池包的底部设置水冷板或侧面布置蛇形管散热,这种方式,会导致动力电池的不同部位温差较大,而且挤占动力电池包的空间,不利于整车的布置,冷媒直冷的控制策略难度大,虽然散热功率大,但是,会导致动力电池的电芯温度的一致性较差,现有的浸油冷却将动力电池包整个内部所有器件全部浸泡在绝缘液油当中,在电池包外部箱体边缘设置冷却风扇将热量带走,此种冷却方式散热效果不佳,液体重量大,动力电池包能量密度低。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亟需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能够对动力电池进行良好的冷却,并且能够保证整个动力电池的散热均衡性,从而有效确保整个动力电池的性能,延长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整个冷却装置需要在动力电池包的内部布置其他冷却管道,节约空间,利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而且利于动力电池包在整车的布置。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装置,包括用于容纳动力电池的容纳箱,所述容纳箱包括箱盖和箱体,所述箱盖内设置有用于容纳绝缘液体的容纳腔,所述容纳腔设置有布液孔,动力电池位于布液孔的下方,所述箱体底部或者箱体侧壁底部设置有回液孔。
进一步,所述箱盖包括盖体和设置于盖体内的布液板,所述布液板与盖体顶部的下表面平行,所述布液板与盖体顶部之间具有间隙并形成容纳腔,所述布液孔设置于布液板。
进一步,所述布液孔为多个。
进一步,所述盖体设置有注液孔且注液孔位于布液板的上方。
进一步,所述箱体的底部为倾斜结构,所述回液孔位于倾斜结构的末端。
进一步,还包括用于承载动力电池的承载台,所述承载台设置于箱体内,所述承载台设置有液流孔。
进一步,所述承载台为楔形结构,所述承载台的上表面与布液板平行,下表面与箱体的底部适形配合。
进一步,所述回液孔位于箱体底部的几何中心,箱体的底部向回液孔倾斜。
相应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冷却系统,包括上述中的冷却装置、换热器、油泵以及用于容纳绝缘液体的油箱,所述油泵的输入端与油箱连通,油泵的输出端与冷却装置的注液孔连通,冷却装置的回液孔与换热器的输入端连通,换热器的输出端与油箱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金康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94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