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及支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8856.2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5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08 |
发明(设计)人: | 景曙光;周建兵;陈彪;王江华;李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3/00 | 分类号: | E04G1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君合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8 | 代理人: | 张鸣洁 |
地址: | 563000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配式 建筑 预制 梁柱 节点 模具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所述预制柱端头固定有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的槽钢抱箍,所述预制梁搭设在所述槽钢抱箍上,相邻的两个预制梁通过W形定型背楞固定连接;所述预制梁和预制柱的连接节点处固定有模板,所述预制梁和预制柱的端面与模板合围成顶部开口的矩形体,所述W形定型背楞各拐角的角度为90度。通过W形定型背楞将搭设在所述预制柱上的多根预制梁及模板紧密固定连接为一体,利用预制梁柱构件本身和模板共同形成可以直接浇筑节点的支模组件,并在所述预制柱上设置槽钢抱箍增大预制梁的搭接长度,增强该支模组件的搭接稳定性,各构件之间相互限制,无需多余的支撑结构,节省了大量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尤其涉及装配式建筑的梁柱构件的现浇节点,具体的说,是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及支模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装配式建筑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模板支撑体系是先搭设满堂架,然后模板安装浇筑砼。如果装配式建筑建造再采用传统的支撑模板或传统的模板支撑方法,既会投入大量的钢管、扣件、木枋、模板等周转材料造成浪费资源,也会影响项目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最终也无法体现装配式建筑的建造优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预制梁柱构件节点现浇时仍然需要投入大量钢管、扣件、模板的问题;还提供了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支模方法,利用本发明中的现浇节点模具进行节点支撑,解决现有技术中装配式预制梁柱构件节点现浇时仍然需要投入大量钢管、扣件、模板的问题。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装配式建筑预制梁柱现浇节点模具,包括预制柱和预制梁,所述预制柱端头固定有用于搭设所述预制梁的槽钢抱箍,所述预制梁搭设在所述槽钢抱箍上,相邻的两个预制梁通过W形定型背楞固定连接;所述预制梁和预制柱的连接节点处固定有模板,所述预制梁和预制柱的端面与模板合围成顶部开口的矩形体,所述W形定型背楞各拐角的角度为90度。预制柱安装稳定后,在预制柱顶端固定槽钢抱箍,所述槽钢抱箍变相增大了预制柱的横截面积,增大所述预制梁的搭接长度,增强搭接部位的稳定性,一根预制梁搭设在两根预制柱之间,或者一端搭设在预制柱上、另一端搭设在其他构件上,相邻的两根预制梁通过W形定型背楞固定连接。每个节点上预制梁的数量最少两根、最多四根,预制梁的端面与模板共同合围呈顶部开口的矩形体,所述W形定型背楞与预制梁侧立面以及模板立面贴合,所述W型定型背楞将模板与预制梁压紧,模板与预制梁的端面恰好紧密相接无交叉,节点模具安装完成且浇筑成型后,现浇部位与预制件连接部位紧密连接无拼接缝隙。通过W形定型背楞将搭设在所述预制柱上的多根预制梁及模板紧密固定连接为一体,利用预制梁柱构件本身和模板共同形成可以直接浇筑节点的支模组件,并在所述预制柱上设置槽钢抱箍增大预制梁的搭接长度,增强该支模组件的搭接稳定性,各构件之间相互限制,无需多余的支撑结构,节省了大量材料。
优选的,所述槽钢抱箍由四片与预制柱尺寸相适应的槽钢片合围构成,所述槽钢片两端槽口焊接有封口钢板,所述封口钢板与槽钢片底板的夹角呈度,相邻的所述槽钢片通过穿过所述封口钢板的高强对拉螺栓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制柱在端头处设有垂直于轴向的预制柱预留孔,所述预制柱预留孔内固定有用于限制所述槽钢抱箍下滑的限位钢筋,所述预制梁的每个立面至少有两个预制柱预留孔。
优选的,所述预留柱其中一对相对立面上开设的预制柱预留孔联通,所述联通的预制柱预留孔内设置的钢筋为一体成型的一根。
优选的,所述限位钢筋为预埋设置,或者所述限位钢筋与所述预制柱预留孔之间填充有两液混合硬化胶。
优选的,所述预制梁端头处预留有平行于梁宽的通孔,所述通孔内设置有用于固定所述W形定型背楞的普通对拉螺栓,每个所述预制梁端头至少有两个通孔,连接相邻两个预制梁的W形定型背楞至少为两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建四局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885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AR的红外检测辅助焊接智能头盔装置的分析方法
- 下一篇:闸瓦固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