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血管分流减压的皮瓣模型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408098.4 | 申请日: | 2017-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39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1 |
| 发明(设计)人: | 李征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周松强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血管 分流 减压 模型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血管分流减压的皮瓣模型,血管模型包括有导引单元和分流单元,分流单元与导引单元连通。本发明中采用流体力学原理中伯努利效应,把模型设计为导引单元和分流单元,并保持导引单元的通畅,导引单元的流动对分支的减压,减少皮瓣的灌注,使皮瓣负荷得以缓解。通过实验研究本发明有效的改善了动脉化静脉皮瓣术后的各项指标,皮瓣肿胀轻微,无张力性水泡,皮肤颜色红润,反流正常,后期皮瓣质的良好,皮肤颜色、弹性、挛缩等情况大为改善,其成活质量接近生理皮瓣。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学模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皮瓣血管的模型。
背景技术
非生理性的静脉动脉化皮瓣,以其切取方便,部位不拘,皮瓣不臃肿,操作简单等优点而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自1981年Nakayama等报告静脉网状动脉化的皮瓣实验成功以来,掀起了对静脉皮瓣的研究高潮,使静脉皮瓣在临床上的应用得以推广。经过30余年的发展,静脉皮瓣确因其术后肿胀、瘀血、成活质量差等缺点,而被部分临床工作者舍弃,视其为过渡性皮瓣。静脉皮瓣属于非生理性的皮瓣,它的成活率及成活质量均较差,比之生理皮瓣,它在术后渗出多、组织水肿严重、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层增厚、纤维增粗、排列紊乱,术后皮瓣硬而收缩大。限制了皮瓣只能应用于修复小的创面,如手指的皮肤及软组织缺损。因此,如何提高静脉皮瓣的成活率及成活质量,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1所示,为目前静脉动脉化皮瓣为一类非生理性皮瓣,非生理性的血液循环重建方式,导致皮瓣循环系统所承载的负荷明显高于生理性皮瓣,是皮瓣术后出现肿胀、淤血、水泡,以及坏死的根源。通过现有技术分析静脉动脉化皮瓣的微循环特点,根据血流阻力公式R=8ηL/πr
专利公告号105193519,公开了一种小鼠血管化皮肤移植模型及其构建方法,以小鼠股动静脉为蒂的腹部皮瓣转移至另一只小鼠的颈部,利用血管套管(cuff)技术将股动脉与颈总动脉连接,将股静脉与颈外静脉连接。
但该方法中本体血管与皮瓣血管直接吻合,灌注量大于回流量,皮瓣淤血、水肿,甚至坏死。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分流减压,达到降低皮瓣循环载荷,改善皮瓣术后一种用于血管分流减压的皮瓣模型。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一种用于血管分流减压的皮瓣模型,该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容易实现、易于推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血管分流减压的皮瓣模型,所述血管模型包括有导引单元和分流单元,所述分流单元与导引单元中部连通。
采用流体力学原理中伯努利效应,把模型设计为导引单元和分流单元,并保持导引单元的通畅,导引单元的流动对分支的减压,减少皮瓣的灌注,使皮瓣负荷得以缓解。
进一步,所述导引单元为管状。管状有利于血液的流动。
进一步,所述导引单元侧壁开设连接孔,所述分流单元通过连接孔连接于导引单元。
进一步,所述导引单元一侧设有连接分叉,通过连接分叉与分流单元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未经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80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挂面输送装置及挂面包装生产线
- 下一篇:一种新型净化器用过滤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