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机动车道路面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7481.8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79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发明(设计)人: | 钟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14***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动车道 路面 机构 | ||
本发明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非机动车道路面机构,包括基土层、行驶段、绿化段、电力沟、连接块、盖板,行驶段的两侧均设置有多块用于分别对应多块盖板的路缘石,两侧路缘石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上均设置有安装块,盖板的两端分别抵触在两侧安装块的上表面上,位于同侧的相邻两个路缘石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个路缘石的连接件。利用沿垂直于行驶段延伸方向的方向只有一块盖板,故在垂直于行驶段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不会出现盖板沉降程度不一的现象;其中利用连接件对相邻两个路缘石进行限位,此时两个相邻的盖板就会同时发生相同程度的沉降,最终即可减小路面出现不平整现象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市政建设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非机动车道路面机构。
背景技术
非机动车道专供非机动车辆行驶;参照图4,现代的城市建设中,通常非机动车道包括供人行驶的行驶段2、用于设置绿化的绿化段3,其中在行驶段2的路面下侧通常需要铺设电缆,此时就会在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内开设电力沟4,随后即可在行驶段2的路面上铺设多块盖板6,且沿垂直于行驶段2延伸方向的方向上盖板6通常也会有多块;其中盖板6在长时间的受压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盖板6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沉降,此时就会导致路面的不平整,车辆在行驶时会有很大的颠簸感,最终就会影响非机动车辆在路面上的行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非机动车道路面机构,能够减小路面出现不平整现象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非机动车道路面机构,包括基土层、位于基土层上的行驶段、位于基土层上的绿化段、开设在位于行驶段处的基土层内的电力沟、位于电力沟内的连接块、多块位于行驶段上侧的盖板,所述行驶段的两侧均设置有多块用于分别对应多块盖板的路缘石,两侧所述路缘石相互靠近的一侧侧壁上均设置有安装块,所述盖板的两端分别抵触在两侧安装块的上表面上,位于同侧的相邻两个所述路缘石之间设置有用于连接两个路缘石的连接件。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利用盖板的两端分别抵触在两侧安装块的上表面上,此时沿垂直于行驶段延伸方向的方向只有一块盖板,故在垂直于行驶段延伸方向的方向上不会出现盖板沉降程度不一的现象;其中利用连接件连接位于同侧的相邻两个路缘石,此时相邻两个路缘石的位置就被固定,当一个盖板沉降且带动两端的路缘石沉降时,与其相邻的路缘石也会跟着一起发生沉降,且沉降的程度一致,此时两个相邻的盖板就会同时发生相同程度的沉降,最终即可减小路面出现不平整现象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路缘石一端的端面上的限位块、开设在所述路缘石远离限位块一端的端面上且供相邻路缘石上的限位块嵌入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由于一个路缘石上的限位块嵌入在与其相邻的路缘石上的限位槽内,当一个路缘石沉降后,即可通过限位块和限位槽带动相邻的路缘石发生沉降,最终即可使得相邻两个路缘石发生相同程度的沉降。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安装块的上表面上设置有限位锥,所述盖板的端部开设有供限位锥嵌入的限位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需要将盖板放置在两侧路缘石之间时,利用安装块上的限位锥嵌入在盖板端部的限位卡槽内,此时限位锥即可对盖板在安装块上的位置进行限位,最终即可使得盖板稳定的放置在两侧路缘石之间,从而使得多块盖板的放置比较整齐。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位于所述路缘石下侧的基土层内浇注有陶粒混凝土层。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位于路缘石下侧的基土层内浇注陶粒混凝土层,由于陶粒混凝土层质量轻、弹性模量低、抗变形性能好,故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当发生轻度的地震时,陶粒混凝土层即可减小路缘石的位置发生变化的可能性,同时也减小路缘石发生损坏的可能性,此时即可使得路缘石在地震后的排列依然比较整齐,最终即可进一步减小路面出现不平整现象的可能性。
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陶粒混凝土层远离路缘石一侧的基土层内铺设有支撑钢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未经成都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748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