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4272.8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81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娅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顺兴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170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污水处理 光催化氧化 精细过滤 污水处理技术 大颗粒固体 污水 固液分离 生物氧化 酸化水解 稀释混合 预处理池 沉淀池 反硝化 反应池 漂浮物 砂滤池 中水槽 回用 砂滤 污沟 硝化 去除 过滤 污染物 储存 | ||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污水依次在隔污沟中去除漂浮物和大颗粒固体污染物、在预处理池中稀释混合酸化水解、在反应池中进行反复生物氧化和硝化反硝化、在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在砂滤池中进行砂滤过滤、在光催化氧化槽中进行深度光催化氧化、在精细过滤槽中进行精细过滤,污水最终形成中水储存在中水槽中进行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水污染问题和水资源缺乏问题日益严峻,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污水的处理问题。目前已建成了一大批城镇居民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此类设施主要采用的是地埋式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形式。实践证明该工艺技术存在诸多缺陷:首先,埋设于地下的设施较难管理并且存在监测盲区;其次,地埋式设施使用寿命短,检修维护困难;再者,此类处理工艺的处理效果只能满足达标排放的要求,不能将污水处理成中水回用,这同样造成了水资源的损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处理效果好、最终形成中水回用以节约水资源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
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生活污水流入隔污沟中,去除漂浮物及大颗粒固体污染物;(2)、步骤(1)得到的污水流入预处理池中,与池容水进行稀释混合并在厌氧菌的作用下酸化水解;(3)、步骤(2)得到的污水流入反应池中,在好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反复进行生物氧化和硝化反硝化反应;(4)、步骤(3)得到的污水流入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5)、步骤(4)得到的污水流入砂滤池中进行砂滤过滤;(6)、步骤(5)得到的污水流入光催化氧化槽中进行深度光催化氧化;(7)、步骤(6)得到的污水流入精细过滤槽中进行精细过滤,滤除不容物;(8)、步骤(7)得到的污水流入中水槽中作为中水进行储存和回用。
本发明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本处理工艺与现有的工艺形式相比,其工艺流程更合理,污水经各步骤处理之后,其中的漂浮物、大颗粒固体污染物、大分子有机物、小分子有机物等依次得到滤除和反应处理,处理程度更深化,污染物去除更彻底,最终形成的中水满足回用的标准,节约了水资源。
优选地:还包括将沉淀于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泵送至预处理池的步骤。
优选地:还包括将砂滤池的洗砂水回流入隔污沟的步骤。
优选地:在步骤(1)与步骤(2)之间还包括将污水在集水井中进行暂存的步骤,隔污沟得到的污水自然流入集水井中,集水井中的污水泵送入预处理池中。
优选地:还包括将剩余中水进行溢流排放的步骤。
优选地:所述隔污沟、预处理池、反应池、沉淀池、砂滤池、光催化氧化槽、精细过滤槽和中水槽均位于地上,形成封闭式污水处理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本发明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生活污水流入隔污沟中,去除漂浮物及大颗粒固体污染物;(2)、步骤(1)得到的污水流入预处理池中,与池容水进行稀释混合并在厌氧菌的作用下酸化水解;(3)、步骤(2)得到的污水流入反应池中,在好氧菌和厌氧菌的作用下反复进行生物氧化和硝化反硝化反应;(4)、步骤(3)得到的污水流入沉淀池中进行固液分离;(5)、步骤(4)得到的污水流入砂滤池中进行砂滤过滤;(6)、步骤(5)得到的污水流入光催化氧化槽中进行深度光催化氧化;(7)、步骤(6)得到的污水流入精细过滤槽中进行精细过滤,滤除不容物;(8)、步骤(7)得到的污水流入中水槽中作为中水进行储存和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顺兴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天津顺兴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42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