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4227.2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574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4 |
发明(设计)人: | 贝耀明;柳伟;秦波;杜艳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47/12 | 分类号: | C10G4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裂化 工艺 开工 方法 | ||
一种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工方法,反应器内装填氧化态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气密合格后,进行干燥、氢气还原和预硫化;预硫化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通入选自吡啶、喹啉、异喹啉、氮杂蒽、氮杂菲中的至少一种气态氮化合物,温度为420~550℃。上述方法利用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的酸性将具有弱碱性的氮化物分子吸引进分子筛孔道里,利用贵金属具有脱氢功能的特点,在脱氢条件下让其脱氢,剩下的骨架沉积在分子筛孔道里,其碱中心(氮原子)可以长期影响分子筛的酸性,达到部分钝化其酸性中心的目的,可以使其具有适当的酸性强度,在裂化反应中适度催化,减少副产品“干气”,增加目标产物(如航煤)的产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工方法,尤其涉及开工时对氧化态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处理方法,属于加氢裂化工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与非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相比,贵金属催化剂有较高的加氢活性,它在中等压力条件下就能生产航煤产品。贵金属加氢裂化工艺的主要目的产品航煤芳烃含量比较低、烟点比较高。但由于贵金属催化剂要在低氮条件下操作,因此,常规贵金属加氢裂化工艺存在催化剂酸性表现“过强”,裂化反应过度,造成反应副产品“干气”(小分子烃)过多,主要目的产物(航煤)产率偏低的问题。中国专利CN02109658.9用隔离金属加氢活性中心和酸性中心的方法制备出一种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该催化剂虽然解决了现有技术的一部分问题,但其目的产品(航煤)产率还是偏低,液体产品收率更是低的比较多;副产品“干气”(小分子烃)还是较多。
按照中压加氢裂化过程的反应机理,加氢裂化原料(两环及两环以上芳烃分子)在分子筛型双功能加氢裂化催化剂上,首先有一个芳烃环在金属加氢活性中心上发生加氢饱和反应,然后在分子筛酸性裂化活性中心上发生环烷开环及烷基断链的反应。一般来说环烷开环反应需要相对较弱的酸性位,而烷基断链反应需要相对较强的酸性位。适当钝化能使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中分子筛的强酸性位弱化。对于使用高抗氮分子筛的贵金属加氢催化剂,经过适度的钝化后形成的动态裂化活性中心具有很好的环烷开环能力和较弱的烷基裂解能力。
CN102219234A提供了一种含氮钛硅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在氨气气氛或高温分解能产生氨气的有机胺气氛中焙烧钛硅分子筛原粉,在除去分子筛模板剂的同时,通过高温氮化反应,在钛硅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中引入碱性氮原子,从根本上除去或屏蔽掉钛硅分子筛的酸性中心,从而提高催化环氧化反应的选择性和活性稳定性。CN102513151A提供了一种高性能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通过高温改性,在钛硅分子筛的骨架结构中引入具有配位能力的碱性氮原子,调变和屏蔽钛硅分子筛的表面酸性,增强金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金的捕获率和分散度,抑制金颗粒在载体表面的迁移,从而提高纳米金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制备的纳米金催化剂主要用于氢气/氧气共存条件下丙烯直接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反应,也可以用于其它催化氧化反应。以上的催化剂制备中,均是采用在催化剂中引入氮来完全除去或屏蔽分子筛的酸性中心,而并不是一定程度上的钝化作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贵金属加氢裂化工艺中存在催化剂酸性表现“过强”,裂化反应过度,造成反应副产品“干气”(小分子烃)过多,主要目的产物(航煤)产率偏低的问题,本发明拟提供一种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工方法,在开工过程中对氧化态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以气态氮化合物进行处理,钝化其酸性中心,提高产物收率。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加氢裂化工艺的开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反应器内装填氧化态贵金属加氢裂化催化剂,气密合格后,进行干燥、氢气还原和预硫化;
(2)预硫化结束后,向反应体系中通入选自吡啶、喹啉、异喹啉、氮杂蒽、氮杂菲中的至少一种气态氮化合物,温度为420~550℃。
进一步的,在上述开工方法中,步骤(2)中所述气态氮化合物优选为喹啉或吡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42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