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3695.8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122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发明(设计)人: | 龙威;吴蜜蜜;柴辉;杨绍华;陈娅君;吴张永;张晓龙;魏镜弢;王庭有;蔡晓明;莫子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L3/00 | 分类号: | B01L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控制 生成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玻璃基片(1)、芯片(2)、微通道Ⅰ(3)、一个以上的气动微阀Ⅰ(4)、入口Ⅰ(5)、气动微阀Ⅱ(6)、出口(7)、一条以上的分支微通道(8)、出口微通道(9)、气体微通道(10)、入口Ⅱ(11)、气动微阀Ⅲ(12);
所述芯片(2)设置在玻璃基片(1)上,芯片(2)上设有入口Ⅰ(5)、入口Ⅱ(11)和出口(7),芯片(2)内设有微通道Ⅰ(3)、8条分支微通道(8)、出口微通道(9)和气体微通道(10),所述微通道Ⅰ(3)为圆形通道,微通道Ⅰ(3)圆内设有8条分支微通道(8),分支微通道(8)的一端与入口Ⅰ(5)连通,另一端与微通道Ⅰ(3)连通,8条分支微通道(8)内设有气动微阀Ⅰ(4),微通道Ⅰ(3)与出口微通道(9)连通,出口微通道(9)内设有气动微阀Ⅱ(6),且出口微通道(9)与出口(7)连通,所述气体微通道(10)位于微通道(3)圆外且一端与微通道(3)连通,另一端与入口Ⅱ(11)连通,气体微通道(10)内设有气动微阀Ⅲ(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2)采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2)长80mm,宽80mm,厚2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片(1)长100mm,宽100mm,厚2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支微通道(8)宽120 um,深600u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阀控制的液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动微阀Ⅰ(4)、气动微阀Ⅱ(6)和气动微阀Ⅲ(12)为薄膜式气动微阀。
7.利用权利要求1~6所述装置进行液滴生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为:从入口Ⅰ(5)注入液体,液体进入分支微通道(8)内,液体由各分支微通道(8)流入微通道Ⅰ(3)内,同时将气体从入口Ⅱ(11)通入气体微通道(10)内,气体从气体微通道(10)进入微通道Ⅰ(3)内,促进液体的流动,且通入的气体使薄膜式气动微阀的膜片向上顶起,实现对液滴通道的开闭,微通道Ⅰ(3)中液/液界面张力和剪切力的作用,使流体会形成高度均一的间段流,即液滴,通过控制入口Ⅱ(11)通入气体的流量,对生成液滴的大小和生成频率进行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3695.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