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沼泽化绿地生境的重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03029.4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29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15 |
发明(设计)人: | 吕众钦;韩惠强;范星星;王子威;张映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G25/02 | 分类号: | A01G25/02;A01B79/02;A01G17/00;A01G20/00;E03F5/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芗***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沼泽化 绿地 生境 重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沼泽化绿地生境的重建方法,包括地下集渗排水管网、地面给水管喷灌网和蓄水动力池以及系统连接结构的设置,以及植被种植。本发明可灵活的调节植被生长环境的水分含量;水分过饱和或者积水时可通过集渗排水管网排水和蓄水;缺水时可将蓄水利用并能将连通利用市政水;合理利用水分,避免植被水分过多烂根或者缺水干枯,优良达到用水平衡,大大提高沼泽化绿地苗木的成活率,不仅适用于沼泽化绿地的重建治理,还普遍适用于雨季和非雨季园林水分的供给需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湿地生态功能恢复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沼泽化绿地生境的重建方法。
背景技术
沼泽化是一种自然现象,地质灾害,存在泥炭化的土地长期过湿,在湿生作物作用或厌氧条件下进行的有机质的生物积累和矿质元素还原的过程。中国沼泽发育过程,同世界其他地区一样,主要有两种途径,即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海)发育湿-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过程。其形成过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植物呈带状从湖岸向湖心侵移,多发生在浅水湖或河道中.带状分布的高等植物也依次从湖岸向湖心推进。陆地沼泽化是中、旱生境的陆地因地面潮湿或积水而发育湿-水生生物群和水成土壤的过程。如果说水体沼泽化对生态环境的变化是由湿趋干的过程,那么陆地沼泽化恰恰相反,是在不断增强湿地生态环境。
沼泽化土壤有机质多,植物养料的灰分元素缺乏,水分长期饱和,通气不良。排水可防止沼泽化的发生发展。沼泽化土壤主要是受到水体的影响导致土植植物的生长,或者太过干燥,或者水分太过饱和,因此如何解决沼泽化土壤水分问题是有效解决沼泽化土地种植的重要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沼泽化绿地生境的重建方法,此方法可有效的解决沼泽化绿地土生植物的水分问题,利于土生植物的生长,明显提高其生存率。
一种沼泽化绿地生境的重建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具体步骤:
第一、地下集渗排水管网:
在沼泽化地下排布集渗排水管网,所述集渗排水管网包含横向设置的半圆平铺集渗管和纵向设置的全圆直立集渗管,所述半圆平铺集渗管设置在植被土球的下方,所述全圆直立集渗管倾斜设置与水平面呈60°且通过φ63PVC三通连接到植被土球旁边的半圆平铺集渗管;
第二、地面给水管喷灌网:
所述给水管喷灌网是由设置在地面上的φ63PPR给水管和φ25PE软管以及4分360度摇臂式喷头构成,所述φ25PE软管之间以6×6m的长度连接成方形,各连接点处安装喷洒喷头且具备半径4m的喷洒范围;
第三、蓄水动力池以及系统连接结构:
所述全圆直立集渗管与所述φ63PPR给水管连接,连接处配置有控水阀门以及高压喷头,所述φ63PPR给水管与市政用水连接;所述半圆平铺集渗管连接到设置在其下方的蓄水池,所述蓄水池通过配置的潜水泵连通到步骤二的给水管喷灌网进行喷灌,且通过溢水管连接河道或湖泊或者下水道的一种或者多种;
第四、植被种植:
在步骤一的半圆平铺集渗管上方种植包裹土球的苗木。
所述半圆平铺集渗管包含上半圆均匀分布直径1.5-2.5cm的透水孔的φ120波纹管,所述全圆直立集渗管包含全圆均匀分布直径0.5-1.5cm的集渗孔的φ63PVC管。
所述φ120波纹管和φ63PVC管的外侧依次向外包附0.5-1.5cm棕垫包裹层、1.5-2.5cm焦炭包裹层、3.0-4.0cm碎石包裹层和0.1-1.0cm无纺布包裹层。
所述全圆直立集渗管露出地表部分配置有可开闭并模拟所处环境在其上方覆盖或填充应景材料的环境拟态盖。
所述步骤三连接蓄水池的潜水泵为QY15-36-3潜水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春天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302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