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中VOC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02266.9 | 申请日: | 2017-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598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1 |
发明(设计)人: | 路国伟;刘凯强;张晶群;徐学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4 | 分类号: | B01D53/14 |
代理公司: | 济南金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19 | 代理人: | 韩献龙 |
地址: | 2564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甲烷 氯化物 装置 产生 尾气 voc 含量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中VOC含量的方法,包括步骤:将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从喷淋吸收塔中下部通入,吸收剂从喷淋吸收塔顶部喷淋,吸收尾气中除氯化氢外的VOC;得到的未经吸收的尾气从喷淋吸收塔顶部进入尾气缓冲罐;所得到的吸收剂富液经换热后从解析塔顶部进入解析塔,对吸收剂富液中的VOC进行解析;解析出的VOC从解析塔塔顶溢出进入有机物缓冲罐回收利用;解析后得到的吸收剂贫液利用压差从解析塔底出料,经冷凝从喷淋吸收塔顶部进入循环使用。本发明的方法有效实现了甲烷氯化物装置尾气中VOC含量的降低,同时也实现了尾气中物料的回收利用,保证了装置运行的效益最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尾气的处理方法,尤其涉及一种降低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中VOC含量的方法,属于环境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我国大气污染的形势日趋严峻,挥发性有机物(VOC)的排放严重影响了环境空气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将VOC定义为:沸点在50~250℃的化合物,室温下饱和蒸汽压超过133.32Pa,在常温下以蒸汽形式存在于空气中的一类有机物。
目前,在甲烷氯化物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尾气,主要组分包括氯化氢及氯甲烷、二氯甲烷、氯仿、四氯化碳等有机物。大部分企业采用简单的水吸收或碱吸收处理工艺,处理效率低,同时还会产生VOC含量较高的废酸或高含盐废水,导致后续系统处理能力降低,大大加重了企业的环保压力与处理成本,并且需要将装置中各设备排放的尾气收集,集中净化回收处理。
现有技术对尾气中VOC含量的降低方法主要包括: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直接燃烧法、催化氧化法以及生物净化法等。其中,冷凝法、吸收法、吸附法不仅能治理尾气带来的污染,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回收利用。中国专利文献CN 203816452U公开了处理生产氯甲烷副产尾气的系统,包括进料换热器和提纯塔,所述提纯塔顶部设置有冷却装置;生产氯甲烷副产尾气经进料换热器预冷却后进入提纯塔冷凝,氯化氢气体从提纯塔顶采出,除氯化氢外的含氯组分冷凝后随釜液排出;该实用新型采用冷凝的方式分离反应尾气混合物,可以直接得到氯化氢气体,但该专利未提到进一步将氯甲烷副产尾气处理的装置,且其仅限用于含氯组分和氯化氢的尾气,也存在冷凝不充分而使含氯组分混入氯化氢中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201551948U公开了一种甲烷氯化物生成尾气吸收装置,包括降膜吸收槽,降膜吸收槽通过第一管路与甲烷氯化物生成塔连接,降膜吸收槽上安装吸收液管和第一出液管,降膜吸收槽通过第二管路与尾气吸收塔连通,尾气吸收塔上部安装喷淋管,喷淋管通过水管与水源连通,尾气吸收塔下部安装第二出液管;该实用新型采用两级吸收,虽然能够充分吸收尾气中的氯化物,但该实用新型吸收液为两种,且量大,回收再利用较为繁琐,并且该专利中提到利用22%盐酸与水吸收副产尾气,能实现对氯化氢和大部分含氯有机物的吸收,吸收得到的吸收液中包含有盐酸和含氯有机物,导致分离困难、吸收液利用率低,另外也未涉及吸收液的再利用。
生物净化法需要连续稳定的气流,运行稳定性较差,而装置产生的尾气具有间断性及不可控性;另外,装置停车期间会影响生物净化系统的稳定性,并且生物净化法系统运行过程中也需要巨大的运行成本及管理费用。催化氧化法可以实现尾气中氯甲烷的有效利用,但尾气中含有其它杂质气体,会对催化剂造成一定损害,使催化剂寿命降低,提高了整套装置的运行成本。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中VOC含量的方法;本发明在现有装置基础上使用溶剂吸收法有效的降低了尾气中VOC含量,可最大限度的降低装置运行成本并满足处理要求,吸收剂可循环利用,同时分离得到的HCl以及氯甲烷等可实现再利用;本发明方法绿色经济环保,实现了废弃资源的再利用。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降低甲烷氯化物装置产生的尾气中VOC含量的方法,包括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东东岳氟硅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022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