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浮标的水下平台抛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9046.5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478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7 |
发明(设计)人: | 雷阳;唐娟;王强;胡庆玉;冯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3B22/00 | 分类号: | B63B22/00;B63C11/52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仇蕾安;杨志兵 |
地址: | 443003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浮标 水下 平台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浮标的水下平台抛缆装置,抛缆装置处于未触发状态时,由电磁铁组件吸附住底板,使缆绳和浮标组件位于储绳腔内;在平台需要回收或者指示位置释放浮标组件时,使电磁铁组件瞬间失去对底板的约束,此时弹簧在恢复力的作用下推动顶板沿储绳腔的轴向移动,将缆绳、浮标组件抛射出储绳腔。浮标组件和缆绳被抛射出储绳腔后,在空中逐渐散开,并落于水中,漂浮在水面,浮标组件中的GPS及信标模块向母船发出位置指示信号。该抛缆装置能够解决各类水下平台的回收、安全保障、定位三大难点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抛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带浮标的水下平台抛缆装置,属于电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国内外各类水中平台技术的突破,江河湖海有水领域均由各类现代化平台作业。随天气、水文特征等因素影响,水中平台的回收、安全保障、定位搜救等问题凸显,并一度成为世界性难点,亟待技术突破来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水下平台抛缆装置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当水下平台在不方便上浮时,不能向母船发出位置信息;(2)当水下平台在上浮过程中遇到故障而导致无法成功上浮时,母船无法确认其位置,救援困难;(3)当水下平台在上浮到水面后,不方便回收。在浮标释放并进过多型水中平台应用验证,能很好的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国内外相关领域在上述单个问题的解决上均有突破,但鲜有方案能综合解决全部问题。现有抛绳器以及抛绳枪等设备能够解决回收等问题,但多数设备结构复杂,占用空间也较大,且无法适应各类水深及水文特点进行作业。其驱动部件及储能元件为火工品(导爆索、爆炸螺栓等),火工品助推器,高压储气瓶等,只能一次性使用。受限于结构复杂,触发释放单元均为一次性使用,需重新装填及置换,且在操作上存在一定危险性,造价高昂,保障维修困难等短板问题。且尚未发现能够同时满足各类水深及水文特点的相关装置,同时也未发现同时满足水中平台对于回收、安全保障、定位等需求的设备出现。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浮标的水下平台抛缆装置,能够解决各类水下平台的回收、安全保障、定位三大难点问题。
所述的带浮标的水下平台抛缆装置:包括:触发释放单元、弹簧、缆绳、浮标组件、储绳腔和拉杆;
所述储绳腔内部通过顶板分为上下两个腔体,其中上部腔体用于存放缆绳,下部腔体内设置拉杆和弹簧;所述拉杆一端与顶板固连,另一端与底板相连;所述底板作为触发连接件,在抛缆装置处于不动作状态时,与固接在所述储绳腔端部的触发释放单元相连,当所述触发释放单元触发后,与所述触发释放单元脱离;
套装在所述拉杆外的弹簧一端与顶板固接,另一端固定在所述触发释放单元上;当所述底板与所述触发释放单元相连时,所述弹簧处于压缩储能状态;
所述缆绳一端连接浮标组件,另一端穿过储绳腔与水下平台固接;在抛缆装置处于不动作状态时,内置GPS及信标模块的所述浮标组件限位于所述储绳腔顶部开口处,当所述触发释放单元触发时,所述顶板在所述弹簧恢复力的作用下,将所述缆绳和浮标组件抛射出储绳腔。
所述储绳腔的圆周面上沿轴向设置有一个以上导向及限位切口,所述顶板的圆周面上与导向及限位切口对应的位置分别设置有凸起作为导程键,导程键分别位于储绳腔对应的导向及限位切口内;在所述导向及限位切口的末端设置有用于对所述顶板的行程进行限位的挡板。
所述触发释放单元采用吸力可调的电磁铁组件,所述电磁铁组件包括:耐压壳体以及位于耐压壳体内的导磁芯轴、永磁铁和电磁线圈;所述耐压壳体的开口端与所述储绳腔底部固接;所述导磁芯轴为两端均具有轴肩的柱形结构,所述永磁铁的一端与所述耐压壳体的内底面接触,另一端与导磁芯轴一端的轴肩接触;所述导磁芯轴的另一端的轴肩伸出耐压壳体的开口端,作为电磁铁组件的工作端,用于吸附所述底板;
在所述耐压壳体内部的导磁铁芯上套装封装有电磁线圈的通电螺旋管,线缆与通电螺旋管相连;当电磁线圈不通电时,通过所述永磁铁的磁力吸附住所述底板;当电磁线圈通电时,产生与所述永磁铁吸力相反的作用力,释放所述底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0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90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船用助力旋转导缆装置
- 下一篇:救生艇快速释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