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节能复合膜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399039.5 | 申请日: | 2017-1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54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 发明(设计)人: | 杨英武;刘晓飞;杨英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市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20;B32B27/36;B32B33/00;C08K3/28;C08K5/098;C08K5/13;C08K5/132;C08K13/02;C08L29/04;C08L33/10;C08L33/12;C08L67/02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膜 智能节能 遮蔽 薄膜 近红外吸收 热反射薄膜 多层交替 复合方式 光热响应 环境变化 行为调节 智能调节 高智能 舒适性 透光率 系数和 喷涂 膜层 涂覆 应激 粘接 太阳能 挤压 复合 节能 | ||
1.一种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节能复合膜包括一层PET热反射薄膜、至少一层近红外吸收薄膜、至少一层光热响应薄膜,膜层之间采用涂覆、喷涂、粘接或挤压的复合方式形成多层交替复合,所述近红外吸收薄膜和/或光热响应薄膜位于所述智能节能复合膜的表面和/或内侧,所述智能节能复合膜的厚度为0.1-10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吸收薄膜按照重量份包括以下原料:聚合物树脂基体60-90份、抗氧剂0.1-10份、紫外吸收剂0.1-10份、近红外吸收纳米粒子5-30份;聚合物树脂基体、抗氧剂和紫外吸收剂制成树脂膜材料,所述近红外吸收薄膜由近红外吸收纳米粒子涂布在树脂膜材料表面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近红外吸收纳米粒子为氧化钨、掺锑二氧化锡、氧化钇、氧化锌、CrO2、CeO2、二氧化钛、银、金的纳米粒子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紫外吸收剂为二苯甲酮类、苯并三氮唑类、苯甲酸苯酯类、水杨酸酯类或三嗪类紫外吸收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响应薄膜由光热响应体系材料与聚合物树脂基体、热稳定剂和抗氧剂混合后通过成膜加工工艺形成;所述混合为通过单螺杆或双螺杆挤出机造粒混合,或者通过溶剂溶解混合;所述成膜加工工艺为吹膜、流延膜、吹塑或挤出;所述光热响应薄膜的厚度为2μm-2m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响应体系材料由过渡金属离子、多元醇类配体化合物、光敏性卤化物、有机氮化合物和/或有机磷化合物、增溶剂混合后,通过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构象转变得到,其中光敏性卤化物为氯化银、溴化银、碘化银、碘化钙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热响应薄膜按照重量份包括以下原料:过渡金属离子0.1-2份、多元醇配体化合物0.2-20份、有机氮化合物和/或有机磷化合物0.4-20份、光敏性卤化物0.2-5份、增溶剂10-60份、聚合物树脂基体60-90份、热稳定剂0.1-10份、抗氧剂0.1-10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金属离子为Fe(II)、Co(II)、Cu(II)、Ni(II)、Mn(II)、Cr(II)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多元醇配体化合物为异丙醇、乙二醇、丙二醇、1,4-丁二醇、1,3-丁二醇、新戊二醇、甘油、三羟甲基乙烷、三羟甲基丙烷、三羟甲基丁烷、季戊四醇、木糖醇、山梨醇、聚乙烯醇、聚乙烯醇缩丁二醛酯中一种或多种组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氮化合物和/或有机磷化合物为N(R)3、P(R)3、N+(R)3R1X-、P+(R)3R1X-、咪唑类化合物和苯并咪唑类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其中R为芳香基团或烷基,R1为烷基,X为卤素原子;所述增溶剂为乙酸乙酯、丁内酯、甲基丁内酯、己内酯、四氢呋喃、二氧六环、丁二酸二甲酯、戊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甲酯、己二酸二丁酯、己二酸二异丁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三甘醇二异辛酸酯中一种或多种组合;所述热稳定剂为硬质酸钙、硬脂酸锡、马来酸二丁基锡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9.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聚合物树脂基体为聚乙烯醇、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甲基丙烯酸丁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乙烯醇缩丁醛、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硫氨酯、聚碳酸酯、聚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6所述的智能节能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抗氧剂为二苯胺、对苯二胺、二氢喹啉或其衍生物,或2,6-三级丁基-4-甲基苯酚、2,6-二叔丁基对苯酚、2,4,6-三叔丁基苯酚、2,6-二(十八烷基)-4-甲基苯酚、2,6-二叔丁基-a-二甲氨基对甲酚、2,4-二甲基-6-叔丁基苯酚、双(3,5-三级丁基-4-羟基苯基)硫醚、四〔β-(3,5-三级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硫代二丙酸双酯、亚磷酸三苯酯、双十二碳醇酯、二苯基异辛酸亚磷酸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双十四碳醇酯和双十八碳醇酯、三辛酯、三癸酯、三(十二碳醇)酯和三(十六碳醇)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市交通设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市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903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