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93103.9 | 申请日: | 2017-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763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15 |
| 发明(设计)人: | 昂然;尹聪;王正上;任利;谢凌志;邓建辉;谢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F24T10/1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夏艳 |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地热 热电 发电 装置 集成 一体化 系统 | ||
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属于地热发电技术领域,由最外层的防护层、处于中间进行传热的高导热凝胶层和最内层的冷水循环管构成,在所述高导热凝胶层内嵌装有用于温差发电的多个热电器件模块,以所述热电器件模块为主体的发电装置与地面控制装置相连,在高导热凝胶层与冷水循环管之间留有水流通道。本发明的热电装置无任何机械转动部分,工作无噪声,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产生机械能损耗,发电效率高;选用的热电材料制备工艺简单、结构稳定、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同一套装置,可根据不同热源,选取不同热电材料均能使用,使用范围广,在深地、地表温泉等不同品位热源处都能进行热电转换发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热发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
背景技术
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是一种现实可行且具有竞争力的清洁能源。虽然地热发电探索由来已久,至2016年利用地热能发电的国家达25个,但整体开发效率并不高。截至2014年底,我国地热发电装机总容量仅为27.28MW,排名世界第18位,与世界地热发电大国的装机容量相距甚远。
传统地热发电需要先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能量二次转化造成发电效能未得到充分利用,造成巨大资源浪费,迫切需要寻找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新技术,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地热资源。
发明内容
为了改进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可以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原位地热热电发电装置集成一体化系统,由最外层的防护层、处于中间进行传热的高导热凝胶层和最内层的冷水循环管构成,在所述高导热凝胶层内嵌装有用于温差发电的多个热电器件模块,以所述热电器件模块为主体的发电装置与地面控制装置相连,在高导热凝胶层与冷水循环管之间留有水流通道。
进一步的,所述防护层为水泥层。
进一步的,所述热电器件模块采用的材料包括:用于低温热源发电的Bi2Te3、Sb2Te3及其固溶体材料,适用温度小于450℃,用于中等温度热源发电的PbTe、Mg2Si、SbTe、Bi(SiSb2)材料,适用温度大于等于450℃、小于700℃,用于高温热源发电的CrSi2、CoSb3材料,适用温度大于等于700℃。
进一步的,所述的热电器件模块采用串联或并联形式连接,并封装成热电套管,最后嵌装在高导热凝胶层内,以便随时取出进行检修;冷水循环管从井下取出进行除垢作业。
进一步的,发电作业时,在防护层外侧与地层之间注入导热率为1.5~5W·K-1m-1的导热凝胶,注入量以装置上表面齐平为标准。
进一步的,发电作业时,在高导热凝胶层与冷水循环管之间,沿轴向每间隔0.5米设置一组温度传感器,每组传感器为2~3个,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温度传感器与地热井口的控制系统相连,该控制系统通过总线连接至调节冷水流量的PLC控制单元,通过控制冷水流量来调节热电器件模块两侧的温差,温差范围调节在30℃~实际热源温度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热电装置无任何机械转动部分,工作无噪声,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不产生机械能损耗,发电效率高;选用的热电材料制备工艺简单、结构稳定、体积小、重量轻、响应速度快;同一套装置,可根据不同热源,选取不同热电材料均能使用,使用范围广,在深地、地表温泉等不同品位热源处都能进行热电转换发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3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