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生成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92834.1 | 申请日: | 2017-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18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25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娜;孙旭;池天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13 | 分类号: | G06F30/13;G06F30/20;G06T17/05;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10010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室内空间 范围 生成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生成方法及装置,创建待分析的室内空间的地图模型;获取待分析目标在待分析的室内空间的第一空间位置和待分析目标的第一缓冲距离,根据地图模型生成第一对应关系集合;计算待分析目标到各个连通出口的直线距离,生成距离集合;根据第一缓冲距离和距离集合生成第二对应关系集合;将第一对应关系与第二对应关系进行合并,得到第三对应关系集合;根据第三对应关系集合进行缓冲区域绘制,并将绘制后的缓冲区域进行相交处理,得到待分析目标的可达范围。通过本发明实现了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硬阻隔约束,并且使得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间分析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生成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对空间可达范围的分析技术应用较为广泛,通常会被应用到工业、商业、服务业、房地产、金融业等社会公共设施服务,依据距离各类影响因子的接近程度,对各类设施进行选址分析、设施布局、人居环境等进行区位评价,以及空间合理性、规划方案的优劣等。
其中,室内对象的可达范围分析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利用室内对象的可达范围分析可以获得商场内顾客在某一时间距离内的可达范围及该范围所覆盖的兴趣点,同时,也可以分析楼宇内重点设施(例如,灭火器)在设定最大服务距离范围后,其有效覆盖的空间区域是否覆盖了所有的室内空间,从而对室内设施的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价。但是,不同于连续开阔的室外空间,室内空间存在诸多负载的硬阻隔要素(例如,墙体等),将室内空间划分为一系列离散的面状子空间,使得人类在室内空间的通行收到约束,这就使得室内对象的可达范围分析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现有的研究中,通常会采用两类方法进行可达范围分析。第一类是基于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或Geo-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道路网络数据集的服务区分析方法。该类方法通常利用Dijkstra算法遍历网络数据集,返回网络数据集中位于特定网络距离(如,通行时间为5分钟)内的连接边要素;同时,还可将遍历所得边线的几何置于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数据结构中,利用空间内插的方法生成边线周围的面,从而获得空间对象的有效服务区范围。这类方法的特点之一在于将空间对象的通行行为约束到一个固定的路网数据上,所生成的服务区范围高度依赖于所构建的路网数据集。这类方法适用于路网数据能够唯一确定(例如,城市道路)的应用场景。但在室内空间的可达范围研究中,室内的路网数据具有多样性,可产生多个不同的室内路网数据。这种现象会导致依赖不同室内路网数据生成的服务区具有不同的覆盖范围。与此同时,服务范围的精度取决于路网数据的在空间上的密集程度,路网密集的区域,精度较高,而路网密度较低的区域,精度较低。由于室内路网数据往往比较稀疏,从而使得该方法获得的室内对象可达范围结果精度较低。
第二类是利用空间缓冲区分析的方法,在对象周围以一定的距离进行缓冲得到该对象的可达范围。如:分析环境隐患对人类健康福利产生的影响范围。但是利用缓冲区分析方法进行可达区域分析的前提是该区域是连续的,即可自由通行的。由于室内空间存在复杂的硬阻隔要素,人并不能穿越这些要素自由通行,因此直接利用该方法来确定室内目标的可达范围受到严重限制。在不考虑室内空间可达性条件约束,生成的缓冲区,往往会夸大可达范围,造成错误的分析结果。
发明内容
针对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生成方法及装置,实现能够有效处理复杂的硬阻隔约束,并且使得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的分析结果更加准确的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室内空间可达范围生成方法,该方法包括:
创建待分析的室内空间的几何模型和符号模型,并根据所述几何模型和所述符号模型生成所述待分析的室内空间的地图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28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