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391884.8 | 申请日: | 2017-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890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 发明(设计)人: | 林陈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M3/155 | 分类号: | H02M3/155;H02M1/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王玉双;李岩 |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感元件 电性连接 开关元件 接地端 负端 切换式电源 二极管 储能电容 电路结构 升压电路 输出端 共点 正端 输入端并联 彼此电性 输入电容 输入端 | ||
一种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储能电容、升压电路及第二电感元件。输入端并联于输入电容。输出端具有正端及负端。储能电容电性连接于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其中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的一端彼此电性连接以形成一共点,该开关元件电性连接于该共点与该接地端之间。第二电感元件电性连接于负端及共点之间;其中负端与接地端不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特别是一种可有效降低电感激磁电流及输出涟波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
背景技术
现今的技术已经发展出两种电源供应方式,分别为线性电源供应器及切换式电源供应器。线性电源供应器构造简单、成本低、较不容易损坏、输出噪声小。但容易会受到输入电压的影响。同时体积也会跟着输出电压或电流变大,能量转换效率也不比切换式电源供应器。切换式电源供应器的构造复杂、成本高、输出电源噪声较多。但在相同输出功率下,切换式电源供应器的体积比线性电源供应器来的小,同时转换效率也比较高。
于现有技术中已经具有降压型(buck)转换器、升压型(boost)转换器与升降压型(buck-boost)三种切换式电源供应器。当中升压型转换器的输入电流不会断,于交流直流转换的应用有很好的功率因素校正功能,且电感的激磁电流较小。但场效晶体管导通时,电感无串联或并联于输出端,导致输出涟波较大为其缺点,只能应用于输出电压高于输入电压的场合。降压型转换器的电感始终串联或并联于输出端,具有较小的输出涟波。但输入电流会断,导致电感的激磁电流较大为其缺点。只能应用于输出电压低于输入电压的场合。而升降压型转换器可应用于输出电压低于或高于输入电压的场合。输入电流会断导致电感的激磁电流较大,加上场效晶体管导通时电感无串联或并联于输出,导致输出涟波较大为其缺点。
因此,有必要发明一种新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种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其具有可有效降低电感激磁电流及输出涟波的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主要目的是在提供另一种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
为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储能电容、升压电路及第二电感元件。输入端并联于输入电容。输出端具有正端及负端。储能电容电性连接于正端与接地端之间。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其中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的一端彼此电性连接以形成一共点,该开关元件电性连接于该共点与该接地端之间。第二电感元件电性连接于负端及共点之间;其中负端与接地端不连接。
本发明的另一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包括输入端、输出端、升压电路以及第二电感元件。输入端并联于输入电容。输出端具有正端及负端。升压电路包括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第一电感元件、开关元件及二极管的一端彼此电性连接形成共点,开关元件电性连接于共点与接地端之间。第二电感元件的一端电性连接于正端且另一端与二极管及储能电容电性连接,储能电容的另一端电性连接接地端;其中负端与共点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A-2B为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作动方式的电流路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A-4B为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作动方式的电流路径示意图。
图5A为现有技术的升降压型转换器的性能的波形示意图。
图5B为本发明的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的性能的波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切换式电源的电路结构1a、1b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群光电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188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