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差分进化逆辨识的尾缘襟翼内模PID控制参数的优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90563.6 | 申请日: | 2017-12-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4268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李迺璐;杨华;朱卫军;徐浩然;曹九发;孙振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 |
| 代理公司: | 扬州苏中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2 | 代理人: | 许必元 |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进化 辨识 襟翼 pid 控制 参数 优化 方法 | ||
1.基于差分进化逆辨识的尾缘襟翼内模PID控制参数的优化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基于尾缘襟翼的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入端和输出端进行采样:
步骤1.1,在非线性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入端,即尾缘襟翼角端口输入激励信号,使得所述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出端产生相应的扭转角输出信号;
步骤1.2,对所述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入信号β和输出信号θ进行等时间间距采样,共采样N个时间点,间隔采样时间为ts;由采样时间点形成的序列记为{T}={T1,T2,......TN},TN表示第N个采样时间点;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入信号即为尾缘襟翼角信号,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出信号即为扭转角信号;所述基于尾缘襟翼的智能叶片系统的输入信号β和输出信号θ经过采样后所形成的序列分别记为{x}和{y};
步骤2,通过差分进化算法利用输入序列{x}和输出序列{y}对式(1)中智能叶片系统的等效模型参数k1,a1,a2进行优化辨识:
智能叶片系统的等效模型M(s)为
步骤2.1,设定差分进化算法参数,包括变异因子F、交叉概率CR、种群规模S、最大迭代次数Gmax、待辨识参数个数L=3,以及智能叶片系统等效模型参数向量[k1,a1,a2]的取值上界和取值下界
步骤2.2,生成S行L列初始种群矩阵X0,生成初始种群矩阵X0中的第i个个体Xi,0的第j个参数从而生成初始种群矩阵X0中第i个个体Xi,0,进而生成初始种群矩阵X0的S个个体的L个参数;1<<i<<S,1<<j<<L;
第G代种群矩阵为XG,则第G代种群矩阵的第i个个体为当智能叶片系统等效模型参数向量取值为Xi,G时获取辨识模型以序列{x}为输入得到系统辨识模型的输出序列记为
步骤2.3,利用式(3)计算第G代种群中第i个个体Xi,G的系统模型辨识误差;
式(3)中,y为智能叶片系统的采集输出量,为辨识参数向量Xi,G对应的智能叶片系统辨识模型的输出量,N为采集输出量的总数,k表示第k个采集输出量y(k);
步骤2.4,对第G代种群矩阵的第i个个体Xi,G进行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后的第i个个体Vi,G,从而对第G代种群矩阵XG的S个个体进行变异操作,得到变异后的S个个体,并构成第G代变异矩阵VG=[v1,G,v2,G,…vS,G]T;
步骤2.5,由第G代变异矩阵VG和第G代种群矩阵XG进行交叉操作,生成第G代交叉矩阵UG;求取第G代交叉矩阵UG的第i个个体Ui,G的第j个参数
当智能叶片系统等效模型参数向量取值为Ui,G时获取辨识模型以序列{x}为输入得到系统辨识模型的输出序列记为
步骤2.6,选择操作,利用式(6)计算实验向量的辨识误差值;
式(6)中,y为智能叶片系统的采集输出量,为辨识参数向量为Ui,G对应的智能叶片系统辨识模型的输出量;
由第G代交叉矩阵UG和第G代种群矩阵XG生成第G+1代种群矩阵XG+1,求取第G+1代种群矩阵XG+1的第i个个体Xi,G+1;
步骤2.7,反复执行步骤2.3至步骤2.6,直至达到最大迭代次数Gmax,输出最优系统模型辨识参数向量[k1opt,a1opt,a2opt];
步骤3,将序列{y}作为输入序列,序列{x}作为输出序列,同理,按照步骤2所述的差分进化算法,对式(8)中的智能叶片系统的等效逆模型Q(s)的参数c1,c2,b1,b2进行优化辨识:
式(8)中,c1,c2,b1,b2为智能叶片系统等效逆模型的待辨识参数,k1为式(1)中已辨识的参数;
所述差分进化辨识逆模型的过程中,适应度函数为逆模型辨识误差函数:其中x为智能叶片系统的采集输入量,即智能叶片逆系统的采集输出量,为智能叶片系统辨识逆模型的输出量,为智能叶片系统逆模型的辨识误差;最终输出最优逆模型辨识参数向量[c1opt,c2opt,b1opt,b2opt];
步骤4,利用智能叶片系统等效模型的优化辨识参数[k1opt,a1opt,a2opt]和系统等效逆模型的优化辨识参数[c1opt,c2opt,b1opt,b2opt],通过内模控制结构计算出最优尾缘襟翼内模控制器Gc(s),如下式所示;
尾缘襟翼内模控制器Gc(s)可以等效为尾缘襟翼内模PID控制器GPID(s);
式(10)中,kp,ki,kd为尾缘襟翼内模PID控制的优化参数,可利用式(11)和式(12)计算得到优化控制参数kp,ki,kd:
式(11)、(12)中,k1opt,a1opt,a2opt为智能叶片系统等效模型的优化辨识参数;c1opt,c2opt,b1opt,b2opt为智能叶片系统等效逆模型的优化辨识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9056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