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稀土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7056.7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337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8 |
发明(设计)人: | 朱小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鄞州智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F1/057 | 分类号: | H01F1/057;H01F4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华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7 | 代理人: | 王珍 |
地址: | 315100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稀土永磁体 质量分数 电解铜 磁性能测试仪 磁化 内禀矫顽力 剩余磁感应 成形生坯 混合稀土 机械加工 真空条件 磁能积 磁性能 电解铝 永磁体 脉冲 成形 纯铁 回火 硼铁 取向 涂覆 压机 制粉 磁场 测量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稀土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其组分以及重量比如下:成分为28.15的La,成分为49.4的Ce,成分为6的Pr,成分为16的Nb,成分为0.05的Dy,成分为0.01的Sm,成分为0.03的Gd,以及纯铁、硼质量分数为19.2%的硼铁、电解铜、电解铝等原材料。制备的工艺方法:按(NdPr)18.2(MM)13.6Fe66.22B1.08Cu0.2Al0.7(质量分数)进行配料,制粉过程中,粉末在磁场为1280~1440A/m,压力为5~10MPa的压机中取向成形;成形生坯在10‑3~10‑2Pa真空条件下于1060℃的温度范围内保持240分钟左右,而后在600℃回火2h;用NIM‑10000型磁性能测试仪测量其磁性能机械加工,涂覆;脉冲磁化;所得混合稀土永磁体的剩余磁感应强度(Br)为1116~112T,内禀矫顽力(Hcj)为960~1000kA/m,磁能积(B·H)为248~264kJ/m3。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稀土永磁材料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稀土永磁体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能够长期保持其磁性的磁体称永久磁体。如天然的磁石(磁铁矿)和人造磁体(铝镍钴合金)等。磁体中除永久磁体外,也有需通电才有磁性的电磁体。永磁体也叫硬磁体,不易失磁,也不易被磁化。但若永久磁体加热超过居里温度,或位于反向高磁场强度的环境下中,其磁性也会减少或消失。有些磁体具有脆性,在高温下可能会破裂。铝镍钴磁体的最高使用温度超过540℃(1,000°F),钐钴磁体及铁氧体约为300℃(570°F),钕磁体及软性磁体约为140℃(280°F),不过实际数值仍会依材料的晶粒而不同。而作为导磁体和电磁铁的材料大都是软磁体。永磁体极性不会变化,而软磁体极性是随所加磁场极性而变的。他们都能吸引铁质物体,我们把这种性质叫磁性。1967年,美国Dayton大学的Strnat等,用粉末粘结法成功地制成SmCo5永磁体,标志着稀土永磁时代的到来。迄今为止,稀土永磁已经历第一代SmCo5,第二代沉淀硬化型Sm2Co17,发展到第三代Nd-Fe-B永磁材料。此外,在历史上被用作永磁材料的还有Cu-Ni-Fe、Fe-Co-Mo、Fe-Co-V、MnBi、A1MnC合金等。这些合金由于性能不高、成本不低,在大多数场合已很少采用。而AlNiCo、FeCrCo、PtCo等合金在一些特殊场合还得到应用。目前Ba、Sr铁氧体仍然是用量最大的永磁材料,但其许多应用正在逐渐被Nd-Fe-B类材料取代。并且,当前稀土类永磁材料的产值已大大超过铁氧体永磁材料,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已发展成一大产业。在从这些材料生产磁体时,N33,N35钕铁硼磁体使用的稀土材料是有限的,使用一些之后就会少一些,而且其应用在诸如玩具磁、包装扣磁以及磁性打捞器等领域。
鉴于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将其进一步改进,使其更具备实用性,才能符合实际使用情况。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稀土永磁体。
本发明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稀土永磁体,其组分以及重量比如下:
成分为28.15的La,成分为49.4的Ce,成分为6的Pr,成分为16的Nb,成分为0.05的Dy,成分为0.01的Sm,成分为0.03的Gd,以及纯铁、硼质量分数为19.2%的硼铁、电解铜、电解铝等原材料。
一种稀土永磁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按(NdPr)18.2(MM)13.6Fe66.22B1.08Cu0.2Al0.7(质量分数)进行配料;
(2):对配好的原料进行甩带熔炼,形成薄带状的合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鄞州智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市鄞州智伴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70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