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辐射井的雨水渗集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86045.7 | 申请日: | 2017-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821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06 |
发明(设计)人: | 杨默远;张书函;潘兴瑶;刘洪禄;于磊;赵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F1/00 | 分类号: | E03F1/00;E03F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614 | 代理人: | 高爽 |
地址: | 10004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辐射 雨水 利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城市水利和环境领域,涉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基于辐射井的雨水渗集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天然流域下垫面发生了较大变化,打破了城市流域原有的自然水循环过程,引起了一系列的水资源、水安全和水环境问题。
为了综合解决上述问题,雨洪利用的理念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要求恢复自然水体的水力联系,从水循环系统的角度解决城市水问题。
现有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中,大多利用典型源头低影响开发措施实现源头雨水径流的入渗与净化,通过修建地下调蓄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回用。上述技术思路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源头雨水入渗措施与地下调蓄设施没有进行有机整合;二是传统的地下调蓄设施的调蓄能力有限,且工程投入及占地面积要求较高。
因此,亟待一种能够一体化的实现入渗、调蓄、回用雨水功能的雨水渗集综合利用技术,进而充分发挥海绵城市建设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传统的地下调蓄设施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对雨水调蓄和净化能力的渗集综合利用的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辐射井的雨水渗集利用系统,包括:
辐射井,从地表向地下依次设置的与所述辐射井相连通的集水管、上层辐射管、下层辐射管,设于所述辐射井底部的水泵,以及与所述水泵连接的雨水回用管;
其中,所述集水管用于收集地表渗入雨水;
所述上层辐射管上设有多个渗水孔,所述下层辐射管设有多个集水孔,所述上层辐射管和下层辐射管之间的土体形成渗水调蓄空间;
所述水泵通过所述雨水回用管与地表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源头雨水入渗装置,所述源头雨水入渗装置用于使地表雨水径流向地下渗入。
优选地,所述源头雨水入渗装置包括设置于地表的透水层和设置于透水层下的导水层,所述导水层与所述集水管连接;所述透水层包括透水砖、排水板或绿地,所述导水层包括砂砾或碎石。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上层辐射管、下层辐射管均以所述辐射井为圆心沿着水平方向辐射状分布。
优选地,所述多个渗水孔设置于所述上层辐射管的管壁底部,所述多个集水孔设置于所述下层辐射管的管壁顶部。
优选地,所述上层辐射管与下层辐射管之间的垂直距离为2-5米。
优选地,所述雨水回用管上设有水质净化装置。
优选地,所述雨水回用管包括L型的主管和与所述主管连通的多个支管,所述支管垂直于地表设置且与地表连通。
优选地,所述集水管的埋深为2-4m。
优选地,所述上层辐射管的埋深为4-6m,所述下层辐射管的埋深为8-10m。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
1、以辐射井为中心,沿辐射井周围依次设置集水管、上层辐射管、下层辐射管,并与辐射井建立水力联系,降雨时,下渗进入土壤中的雨水径流经集水管汇入辐射井,可提高辐射井中的蓄水水位,降雨结束后,通过设置于辐射井下的水泵,将辐射井内的蓄水经雨水回用管抽到地表加以利用,实现雨水的径流净化、调蓄、存储和利用的综合目的,具有工程投入低,占地面积小,维护便捷等优点。
2、当辐射井内水位超过上层辐射管所埋深度时,辐射井蓄水通过上层辐射管回渗补给周围土体,利用周围土体的土壤孔隙作为渗水调蓄空间,形成辐射井的蓄水向周围土体的补给;当辐射井内水位低于下层辐射管所埋深度时,周围土体内的蓄水从下层辐射管的集水孔汇入辐射井内,形成周围土体向辐射井的回补,通过上层辐射管和下层辐射管建立辐射井与周围调蓄土体的水力联系,充分利用地下土体作为辐射井内蓄水的天然调蓄空间,保证调蓄水的充分利用。
3、在集水管上层的地表布置源头雨水入渗装置,便于地表雨水就地消纳和渗入,保证地表雨水的最大限度的汇入集水管,补给辐射井,实现雨水渗集综合利用。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其中,在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的基于辐射井的雨水渗集利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60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海绵城市道路雨水沟渠系统构建方法
- 下一篇:一种黑河道暴气及废水再利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