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及仪器在审
| 申请号: | 201711382769.4 | 申请日: | 2017-12-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08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春;周盛;计建军;杨军;王延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G01P5/20 | 分类号: | G01P5/20;G06T5/50;G06T7/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潘雯瑛 |
| 地址: | 300192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仿体 血液 流速测量 特征图像 成像颗粒 灰度图像 彩色图 成像 预处理 平均处理 数值计算 最大颗粒 最小颗粒 相减 叠加 删除 转换 研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及仪器,其中的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包括步骤:S1:获取被测血液仿体的多幅成像彩色图;S2:将各成像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像,并将每连续的两帧灰度图像相减,得到多幅血液仿体特征图像;S3:对各血液仿体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各血液仿体特征图像中的颗粒数值;S4:删除所有颗粒数值中的最大颗粒数值和最小颗粒数值;并对剩余的颗粒数值进行叠加平均处理,得到平均成像颗粒数值;S5:根据平均成像颗粒数值计算得到被测血液仿体流速。由此本发明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有利于研究出与血液更加相近的血液仿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及仪器。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通过基于线阵CCD的方法及系统实现对血液流速的测量。该血液流速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在线阵CCD检测系统中,被测对象在CCD上成像,以线阵CCD作为光电传感器接收被测对象的图像信号;CCD传感器将被测对象的光学图像转换为电平信号,其中每个电平的大小对应于像素所接收光强的强弱,信号输出的时间顺序对应着像素的位置顺序;然后,将CCD输出的电平信号转换成离散的灰度值后通过处理器分析处理得到被测血液流速——首先对CCD输出的每一帧信号中的灰度值做间隔象元相减,然后对相减结果绝对值化,再设置合适阈值二值化,同时利用二值化后的信号确定带误差的血样边缘位置,最后对一系列位置量做差分处理后得到去除误差的血样流速。
但是,由于现有基于线阵CCD的血液流速测量系统和方法利用线阵CCD获取血液信息,而血液信息是丰富多样的,直接利用CCD获取可能会导致获取的信号出现偏差,而通过将光学图像转换为电平信号进行处理,很有可能会忽略掉一些重要的信息,而导致测量结果出现偏差。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并有利于研究出与血液更加相近的血液仿体。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实现上述方法的甚高频超声血液仿体流速测量系统。
为达到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被测血液仿体的多幅成像彩色图;
将各成像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像,并将每连续的两帧灰度图像相减,得到多幅血液仿体特征图像;
对各血液仿体特征图像进行预处理,得到各血液仿体特征图像中的颗粒数值;
删除所有颗粒数值中的最大颗粒数值和最小颗粒数值;并对剩余的颗粒数值进行叠加平均处理,得到平均成像颗粒数值;
根据平均成像颗粒数值计算得到被测血液仿体流速。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通过获取被测血液仿体的多幅成像彩色图,并通过对获取的各成像彩色图进行处理,最终以筛选得到的多幅图像的平均成像颗粒数值作为结果数据而获取被测血液仿体的流速,以颗粒数值和血液仿体流速之间的关系而获取流速结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由此,本发明能够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不仅对血液流速测量具有较好的启发性,也为血液仿体是否与血液相同或相似程度的大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更有利于研究出与血液更加相近的血液仿体,从而使得需要对血液的某些特性如流速与人体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可以直接用经过本发明血液仿体的流速测量方法测量后且符合规定的血液仿体替换血液,而不需要利用生物体的血液进行研究。
进一步,所述步骤获取被测血液仿体的多幅成像彩色图中,是通过超声波换能器获取被测血液仿体流动中的多幅成像彩色图,并保存于存储设备。通过此处限定,有利于获得高分辨率的血流仿体的成像彩色图像。
进一步,所述步骤将将各成像彩色图转换为灰度图像,并将每连续的两帧灰度图像相减,得到多幅血液仿体特征图像,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通过Imread函数读入由存储设备存储的多幅成像彩色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8276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