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79461.4 | 申请日: | 2017-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57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2-19 |
发明(设计)人: | 肖伟华;侯保灯;田文凯;赵勇;鲁帆;邱林;杨恒;吴玉博;杨瑞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F22/00 | 分类号: | G01F22/00;G01F1/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川律师事务所 11643 | 代理人: | 汪永生 |
地址: | 10003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火电厂 冷却 水循环 水量 平衡 监测 系统 | ||
1.一种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至少包括: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包括新水补给、至少一组循环水塔和循环水系统、与所述循环水系统连通的旁流过滤系统、与所述循环水塔连通的综水系统,由所述循环水塔进入所述综水系统的用水经过污水过滤处理后重新输送回所述循环水塔,由循环水系统流入所述旁流过滤系统的用水经过污水过滤处理后一部分输送回至所述循环水塔,另一部分排入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在所述循环水塔接收新水补给入水口处设置第一流量计,在所述旁流过滤系统向所述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排水的出水口设置第二流量计,根据所述第一流量计和所述第二流量计的数值之差确定水量变化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数据中心,所述数据中心用于对每个进水口和出水口的水量进行统计,所述第一流量计和所述第二流量计分别与所述数据中心通信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包括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反洗排水系统、沉淀池处理系统,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的来水补给化学水处理系统、锅炉排水系统、空冷塔冲洗排水系统以及辅助循环水池,由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排出的过滤水一部分供脱硫用水系统和煤灰渣用水系统使用,另一部分输送至反洗排水系统使用,经过反洗排水系统使用后产生的废水以及空冷塔冲洗排水系统的废水流入沉淀池处理系统,经过所述沉淀池处理系统处理后形成淤泥和余水,将所述余水输送至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沉淀池处理系统和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之间设有第三流量计,所述第三流量计用于记录由所述沉淀池处理系统流入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的水量,所述第三流量计与所述数据中心通信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空冷塔冲洗排水系统和所述沉淀池处理系统之间设置第四流量计,所述第四流量计用于统计由所述空冷塔冲洗排水系统进入所述沉淀池处理系统的水量,所述第四流量计与所述数据中心通信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和所述脱硫用水系统之间设置第五流量计,所述第五流量计用于统计由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向所述脱硫用水系统排出的水量,在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和所述煤灰渣用水系统之间设置第六流量计,所述第六流量计用于统计由所述第一层级水循环系统向煤灰渣用水系统排出的水量,所述第五流量计和所述第六流量计分别与所述数据中心进行通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排水口设置第七流量计,所述第七流量计用于统计所述化学水处理系统向所述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提供的水量,所述第七流量计与所述数据中心进行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锅炉排水系统的排水口设置第八流量计,所述第八流量计用于统计所述锅炉排水系统向所述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提供的水量,所述第八流量计与所述数据中心进行通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层级水循环系统,所述第三层级水循环系统包括所述第二层级水循环系统。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显示单元,所述显示单元与所述数据中心通信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火电厂冷却水循环水量平衡监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预警单元,所述预警单元分别与所述显示单元和数据中心通信连接,所述数据中心根据各流量计采集的水量数据进行统计,当出现水量不平衡达到设定安全阈值时通知预警单元生成预警信息,所述预警单元将所述预警信息发送至所述显示单元进行显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946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