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肿瘤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79438.5 | 申请日: | 2017-12-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81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 发明(设计)人: | 蔡林涛;邓冠军;孙枝红;龚萍;李三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A61K9/51 | 分类号: | A61K9/51;A61K47/46;A61K41/00;A61K49/00;A61K39/39;A61P35/00;A61P37/04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16 | 代理人: | 曹卫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肿瘤 纳米 颗粒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肿瘤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涉及纳米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的抗肿瘤纳米颗粒,包括核心、包覆核心的包裹层及包覆包裹层的免疫层。由免疫佐剂包裹纳米颗粒得到的抗肿瘤纳米颗粒能够达到同时具有光动力治疗和免疫治疗的联合治疗效果,对靶组织及损伤程度具有可选择性,可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通过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力来治疗肿瘤,同时具有反应快、无副作用、疗效持久且对预防术后复发具有重要作用等特点。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抗肿瘤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包括提供高分子有机化合物‑光敏剂纳米颗粒,然后将免疫佐剂包覆于纳米颗粒外,得到抗肿瘤纳米颗粒。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普适性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纳米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抗肿瘤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癌症是人类健康第一杀手。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世界癌症报告》数据显示,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逐年攀升,是全球面临的最严峻的健康问题。中国2012年的发病数是307万,占全球的21%,死亡数是220万,占全球的27%,2014年的预测是到2030年中国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分别是500万和350万。但是实际上到2015年,《世界癌症报告》最新的数据显示,中国的情况是发病数已经上升到430万,而死亡数上升到280万。这个数据让人触目惊心。报告认为,全球癌症发病形势严峻,发病率与死亡率呈持续上升趋势,发展中国家首当其冲,占全球新增病例的6成,年度死亡病例的7成。这些地区的民众容易患上宫颈癌、肝癌和胃癌。
癌症的传统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均具有不同的局限性。手术对于肿瘤未转移患者来说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能直接将肉眼所见的肿瘤组织切除,但对于转移性患者手术治疗无能为力。放化疗能大面积多点杀伤肿瘤细胞,但同时亦可伤及正常组织细胞,产生程度不同的不良反应。靶向药物治疗效果明显、见效快,但肿瘤细胞很快就产生耐药。因此,传统的治疗方式不但面临各种副作用,同时也无法防止肿瘤复发。迫切的癌症治疗形势要求研究人员综合运用生物材料、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过程,寻找早期诊断方法和开发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靶向药物、生物制剂及生物免疫等综合治疗手段。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肿瘤纳米颗粒,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少能够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治疗肿瘤的药物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抗肿瘤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普适性广,能够产业化应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抗肿瘤纳米颗粒在制备治疗肿瘤的药物中的应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治疗肿瘤的方式不但面临各种副作用,同时也无法防止肿瘤复发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抗肿瘤纳米颗粒,所述抗肿瘤纳米颗粒包括:
核心、包覆所述核心的包裹层及包覆所述包裹层的免疫层;
所述核心包括光敏剂,所述包裹层包括高分子有机化合物,所述免疫层包括免疫佐剂。
进一步地,所述光敏剂为卟啉类化合物、酞菁类化合物或荧光染料;
优选地,所述光敏剂为卟啉衍生物、金属酞菁类化合物或氟硼类荧光染料;
优选地,所述光敏剂为中-四(4-羧基苯基)卟吩、二氢卟吩、锌酞菁或氟硼二吡咯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所述包裹层包括生物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包裹层包括可降解的功能生物高分子有机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包裹层为聚乙二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进一步地,所述免疫层具有肿瘤主动靶向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943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