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含氮废气回收处理的微生物分解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75121.4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99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3 |
发明(设计)人: | 不公告发明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万良商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84 | 分类号: | B01D53/84;B01D53/56 |
代理公司: | 佛山览众深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435 | 代理人: | 刘先珍 |
地址: | 528200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废气 回收 处理 微生物 分解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分解装置,具体为一种用于含氮废气回收处理的微生物分解装置,属于废气处理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氮氧化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氮氧化物的治理历来受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重视。氮氧化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和硝酸、电镀等,工业排放的废气以及汽车排放的尾气。氮氧化物的排放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氮氧化物对人体有致毒作用、对植物有损害作用,且是形成酸雨、酸雾的主要原因之一,氮氧化物是几种量大面广的大气污染物之一,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氮氧化物的控制和治理,不少企业和科研人员长期致力于开发高效率、低成本的工艺和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但是现有的废气处理装置在使用时仍然存在一定缺陷,现有的废气处理装置虽然能够将含氮废气进行过滤和回收,但是结构简易,且工序简单,氮氧化物的处理效率低,处理后的气体对大气仍然有一定的危害,且现有的废气处理装置使用安全性差,对于使用者容易造成危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含氮废气回收处理的微生物分解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用于含氮废气回收处理的微生物分解装置,包括废气溶解池和生物分解池,所述废气溶解池顶部一侧设置进气管,所述废气溶解池底部一侧设置进水口,所述废气溶解池顶部设置循环管,所述进气管一端设置溶解管,所述溶解管内部设置若干出气细孔,所述废气溶解池底部另一侧设置连通管,所述连通管内部设置阀门,所述连通管一端设置所述生物分解池,所述生物分解池内部设置若干缓冲槽,所述缓冲槽内部安装分解装置,所述生物分解池一端设置出水管,所述分解装置通过固定板与生物分解池连接,所述固定板下方设置橡胶塞,所述橡胶塞下方设置培养床。
优选的,为了使废气溶解更加充分,从而使后续废气处理效率更佳,所述溶解管为螺旋结构。
优选的,为了使气体能够进行回流,从而进行二次溶解,增加废气的溶解效率,所述废气溶解池顶部通过循环管与进气管连接。
优选的,为了使溶解后的水能够与微生物进行充分接触,所述出水管内部设置所述阀门。
优选的,为了使分解装置安装拆卸更方便,所述固定板通过若干固定螺栓安装在生物分解池上方。
优选的,为了使生物分解池的处理效果更好,若干所述缓冲槽两两之间呈平行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废气溶解池顶部设置循环管,且循环管与进气管连接,使得未溶解的废气能够通过循环管流入进气管再次进行溶解,使废气溶解效率更高,且使废气溶解池内的压力稳定,使用更加安全。通过在进气管一端设置螺旋上升的溶解管,且在溶解管内部设置若干出气细孔,使得废气的溶解效率更佳,从而使废气的处理效果更高。通过在将分解装置通过固定螺栓安装在缓冲槽内部,使得带有厌氧脱氮菌的培养床,能够放置在生物分解池内部,使得培养床的更换更加方便。通过在固定板下方设置橡胶塞,生物分解池的密闭效果更佳,提升了分解效率。装置具有处理效率高,使用更安全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分解装置示意图。
图中:1、废气溶解池,2、生物分解池,3、进气管,4、进水口,5、循环管,6、溶解管,7、出气细孔,8、连通管,9、培养床,10、缓冲槽,11、阀门,12、出水管,13、分解装置,14、固定板,15、固定螺栓,16、橡胶塞。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所示,一种用于含氮废气回收处理的微生物分解装置,包括废气溶解池1和生物分解池2,废气溶解池1顶部一侧设置进气管3,废气溶解池1底部一侧设置进水口4,废气溶解池1顶部设置循环管5,进气管3一端设置溶解管6,溶解管6内部设置若干出气细孔7,废气溶解池1底部另一侧设置连通管8,连通管8内部设置阀门11,连通管8一端设置生物分解池2,生物分解池2内部设置若干缓冲槽10,缓冲槽10内部安装分解装置13,生物分解池2一端设置出水管12,分解装置13通过固定板14与生物分解池2连接,固定板14下方设置橡胶塞16,橡胶塞16下方设置培养床9。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万良商贸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万良商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75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器散热外壳(CORF9‑1072)
- 下一篇:手链(日月星宝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