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5486.9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46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申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4 | 分类号: | B60J5/04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陈鹏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缓冲结构 底板 汽车车门 缓冲筒 内饰板 固连 内板 钣金 安装空间 汽车安全 通用性差 占据 边缘处 长条状 缓冲孔 缓冲块 外侧壁 开口 相抵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缓冲块占据的空间大和通用性差的问题。本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缓冲结构安装在汽车车门的内饰板和钣金内板的边缘处,缓冲结构包括用于与内饰板相固连的且呈长条状的底板,底板上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固连有若干个缓冲筒,缓冲筒与底板相连的一端具有开口,缓冲筒远离底板的另一端具有用于与钣金内板相抵靠的筒底,缓冲筒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缓冲孔。本缓冲结构具有占据的安装空间小和通用性好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安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在行车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其中一种碰撞的方式为汽车侧面碰撞,就是汽车的侧部受到撞击,为了提高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的安全性,人们会在汽车的车门内设置缓冲结构,但是现有的缓冲结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侧碰时车门对人体的冲击,但是在碰撞时乘员受到的载荷分配不均匀,特别是人体的髋部受到的伤害较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做出各式各样的改进,有的还申请了专利,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髋部缓冲块[申请号:201020298059.0;授权公告号:CN201800495U],其安装在车门外板与车门内饰板之间,髋部缓冲块的底部固定在车门内饰板上,并且髋部缓冲块的位置正对车内乘员的髋部。
该种结构的缓冲块,有效缓解侧碰时车门对人体髋部的冲击,使乘员受到的载荷分配更加均匀,提高安全性;但是该种结构的缓冲块是呈四方的块状,本身的尺寸较大,棱角大,占据较大的安装空间,且缓冲块安装后接近车门的中间位置,使安装该种结构的缓冲块的汽车车内内饰储物空间必须变小,且对汽车内饰储物盒的造型限制性较大,而不同车型中,有些车型本身设计时的储物空间较大,该种结构的缓冲块就无法使用,通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使缓冲结构占据的安装空间小,通用性好。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所述缓冲结构安装在汽车车门的内饰板和钣金内板的边缘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结构包括用于与内饰板相固连的且呈长条状的底板,所述底板上沿底板的长度方向固连有若干个缓冲筒,所述缓冲筒与底板相连的一端具有开口,所述缓冲筒远离底板的另一端具有用于与钣金内板相抵靠的筒底,所述缓冲筒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缓冲孔。
本缓冲结构整体为长条结构,安装在内饰板和钣金内板之间的边缘处,占据的安装空间小,而由于车门处的内饰储物空间一般不会延伸至车门的边缘处,因此本缓冲结构设置后不会影响到内饰储物空间的设置,适合各种车型,通用性好。缓冲筒为空心结构,一端通过底板与内饰板相固连,另一端的筒底抵靠在钣金内板上,缓冲筒起到缓冲吸能作用,该种结构使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缓冲筒能够及时的被压溃吸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由于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肯定是外部先受力,即内饰板先受力,开口的设置使缓冲筒和底板的连接处在碰撞时局部会承受更大的力,使缓冲筒能够及时的被压溃吸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缓冲孔的设置是为了匹配本缓冲结构的冲击刚度,使缓冲筒在受到冲击时能够及时的被压溃吸能,从而起到更好的保护乘员的作用,同时缓冲孔的设置具有减重的作用。
在上述的一种汽车车门内的缓冲结构中,所述缓冲筒筒底的外端面为与钣金内板相匹配的抵靠面,所述抵靠面的一侧沿缓冲筒的轴向凸出设置,所述抵靠面呈弧形,当缓冲结构安装在内饰板和钣金内板之间时,所述抵靠面贴靠在钣金内板的弧形边沿处。该种结构使筒底的强度更高,筒底该种结构的设置提高缓冲筒与钣金内板之间的接触面积,而且钣金内板的弧形边沿处相当于加强筋,即该处的强度较大,该种结构,使汽车发生侧面碰撞时,缓冲筒与钣金内板之间的连接处不会首先失效,保证缓冲筒充分的被压溃吸能,提高汽车的安全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48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用门结构
- 下一篇:用于车辆的后仓门以及制造所述后仓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