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层次密度峰值聚类和最相似模态的故障监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5157.4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30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李帅;周晓锋;史海波;潘福成;李歆;张宜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5B23/02 | 分类号: | G05B23/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巨智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层次 密度 峰值 相似 故障 监测 方法 | ||
1.一种基于层次密度峰值聚类和最相似模态的故障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工业过程历史正常数据进行模态划分,获取层次模态信息;
步骤2:利用层次模态信息对工业过程历史正常数据建立故障监测模型;
所述模态划分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1):搜集工业过程历史正常数据并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
步骤2):对标准化处理后数据进行层次密度峰值聚类,得到初始层次模态信息;
步骤3):根据模态连续特性调整初始层次模态信息,得到层次模态信息;
所述层次密度峰值聚类包括以下过程:
步骤①:计算标准化处理后数据X={x1,x2,…,xN}各数据点之间的测地距离dgeo(xi,xj);
步骤②:选取不同的百分比参数P,得到截止距离计算公共近邻个数CNN(xi,xj),获取混合测地距离dhybgeo(xi,xj);
步骤③:计算标准化处理后数据各数据点之间的局部密度和最小距离
步骤④:人工观察选取不同的截止距离对应的局部密度和最小距离均比一般数据点的局部密度和最小距离大且具有离群特性的数据点为类簇中心,将剩余非中心点划入比其局部密度高的数据点中距离最近数据点的类簇中,得到层次密度峰值聚类结果;
所述计算公共近邻个数CNN(xi,xj),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所述截止距离,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为截止距离,D是标准化处理后数据各数据点之间的测地距离的集合,为的下标,p 为百分比参数,取值范围为0.1-5,Nd为测地距离值的个数;
所述混合测地距离dhybgeo(xi,xj),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所述局部密度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所述最小距离是通过以下公式得到:
其中,dhygeo(xi,xj)为各数据点之间的测地距离;为对应百分比参数的标准化处理后的各数据点之间的截止距离;
步骤3:将待监测的工业过程数据,得到最相似模态,输入到所述故障监测模型,进行故障监测;
所述建立故障监测模型包括以下过程:利用层次模态信息,基于独立元分析建立故障监测模型,得到故障监测置信限;
所述基于独立元分析建立故障监测模型包括以下过程:
1)计算协方差矩阵C(X);
2)利用SVD分解C(X)=UΛUT,计算协方差矩阵C(X)的特征值对角矩阵Λ和特征向量矩阵U;
3)计算白化矩阵Q=Λ-1/2UT;
4)得到白化变换矩阵Z=QX;
5)计算正交矩阵B;
6)计算预测的独立元矩阵S=BTZ;
7)计算低维解混矩阵W=BTQ;
8)计算故障监测I2=STS统计量和统计量,其中x表示X={x1,x2,…,xN}的一个数据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层次密度峰值聚类和最相似模态的故障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模态连续特性调整初始层次模态信息,是采用最小模态长度tmin,取值范围为3-10个采样间隔,调整初始层次模态信息,通过将小于tmin的模态数据点调整到最近的模态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157.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