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家用电器的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家用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5051.4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2386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符秀亮;伍亚冰;陈钱;金文俊;钱振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40 | 分类号: | H04L12/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230601 安徽省合***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家用电器 通信 系统 方法 以及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系统、通信方法以及家用电器,通信系统包括:从机模块根据优先级分为至少一个第一从机模块和每个第一从机模块对应的第二从机模块,第一从机模块具有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三通信接口,第二从机模块具有第四通信接口,主机模块具有第二通信接口,每个第一通信接口通过第一通信单元与第二通信接口对应连接,每个第三接口通过第二通信单元与对应的第四通信接口连接,从机模块在上电时将相应的发送端配置成高阻态,第一从机模块在成功解析主机模块发送的询问指令后将相应的发送端配置成发送模式,并生成回应数据发送给主机模块,从而能够有效避免从机模块发送回应数据时造成环路电流,同时保障主机模块能够正常接收数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系统、一种家用电器以及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UART(Universal Asynchronous Receiver/Transmitter,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通信因为较低的物理层成本、较高的通信速率以及较完善的校验机制,逐渐广泛的应用于控制、短距离交互等使用场景。UART通信通常只用作点对点通信,当一个系统需要多个设备之间进行信息交互时,需通过总线收发器将信息转换为总线信息,例如485、CAN等,或者通过具有多个UART资源的主机单元,分别点对点连接到多个从机单元。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使用总线收发器或使用多个UART资源的主机单元都会造成生产成本的上升。
为了解决生产成本上升的问题,相关技术提出一种单主机多从机的通信系统,但是,其存在的问题是,当两个及以上从机同时发送消息时,主机无法正常接收消息,或者,当从机之间发送数据相异时,例如一端发送逻辑高电平且另一端发送逻辑低电平时,容易导致从机间产生环路电流,也造成主机端无法正常接收消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系统,能够避免从机模块间产生环路电流,同时保障主机模块端能够正常接收数据。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用电器。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家用电器的通信系统,包括:M个从机模块,M个所述从机模块根据优先级分为至少一个第一从机模块和与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对应的N个第二从机模块,其中,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具有第一通信接口和第三通信接口,每个所述第二从机模块具有第四通信接口,所述第一通信接口、第三通信接口和第四通信接口分别具有接收端和发送端,M和N均为正整数,且M大于N;主机模块,所述主机模块具有第二通信接口,所述第二通信接口具有接收端和发送端;通信总线模块,所述通信总线模块包括第一通信单元和第二通信单元,其中,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的第一通信接口中的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一通信单元与所述第二通信接口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对应连接,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的第三通信接口中的接收端和发送端通过所述第二通信单元与对应的N个所述第二从机模块的第四通信接口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连接;其中,所述主机模块在上电时将所述第二通信接口配置成接发模式,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在上电时将相应的第一通信接口中的接收端配置成接收模式,并将相应的第一通信接口中的发送端配置成高阻态,并且,每个所述第一从机模块在成功解析所述主机模块发送的询问指令后将相应的第一通信接口中的发送端配置成发送模式,并根据自身数据、与对应的N个所述第二从机模块之间的收发数据生成回应数据,以及将所述回应数据发送给所述主机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华凌股份有限公司;合肥美的电冰箱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505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