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4036.8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68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艺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中大经纬地热开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T10/13 | 分类号: | F24T10/13;F25B30/06 |
代理公司: | 重庆棱镜智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2 | 代理人: | 李兴寰 |
地址: | 415000 湖南省常德市常德经***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埋设装置 埋地换热器 导向轮 地埋管 卷绳器 配重件 拉绳 上下两端 施工周期 相对设置 放入 绕过 施力 下管 钻孔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所述埋地换热器包括两根地埋管和连接两根地埋管底部的U形弯头,所述埋设装置包括一个可放入到钻孔中的配重件、两个相对设置在所述配重件顶部的导向轮、一根拉绳和两个第一卷绳器,所述拉绳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卷绳器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一个导向轮、U形弯头和另一个导向轮后与另一个第一卷绳器连接。本发明的埋设装置,可以在地埋管的上下两端施力,从而具有下管速度快、阻力小和施工周期短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
背景技术
埋地换热器是利用地下土壤具有温度较为稳定的特性,通过深埋于建筑物周围土壤中的管路系统与土壤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装置。土壤中的管路系统与建筑物内的管路系统内分别通有循环流体,在冬天,土壤作为热源,循环流体吸收土壤中的热量,通过热泵机组提供给建筑物进行供暖;在夏天,土壤作为冷源,循环流体吸收建筑物内的热量,通过热泵机组向土壤排放。与传统的燃煤、燃气供暖方式和空调制冷方式相比,埋地换热器仅需要消耗少量的电能,即可达到相同的供暖或制冷效果,运行费用低,且不产生任何有害物质,节能环保。
目前,埋地换热器主要包括至少两根地埋管,地埋管是竖直向下插入土壤中,两根地埋管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连接形成U形结构。在埋地换热器的安装过程中,下管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步骤,下管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换热器是否能够顺利安装的第一步。通常地埋管是外径25~32mm、高强度、柔韧性好的单U形PE管,长度一般为10~200m,用来吸收土壤中的热量或冷量以供给建筑采暖或制冷。目前下管方式主要有人工下管和机械下管。当钻孔深度较浅时,宜采用人工下管,当钻孔深度较深时,宜采用机械下管。不管是人工下管或者机械下管,目前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地埋管只是上端受到向下的力,由于地埋管的柔韧性好,地埋管在钻孔中很难保持笔直,从而导致下管阻力大、下管速度慢、施工周期长。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可以在地埋管的上下两端施力,从而具有下管速度快、阻力小和施工周期短的优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所述埋地换热器包括两根地埋管和连接两根地埋管底部的U形弯头,所述埋设装置包括一个可放入到钻孔中的配重件、两个相对设置在所述配重件顶部的导向轮、一根拉绳和两个第一卷绳器,所述拉绳的一端与其中一个第一卷绳器连接、另一端依次绕过一个导向轮、U形弯头和另一个导向轮后与另一个第一卷绳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配重件包括圆柱形段和顶部与所述圆柱形段的底部连接的圆锥形段,所述导向轮安装在所述圆柱形段的顶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一根一端与所述拉绳的绕过U形弯头的部分连接的操作绳,所述操作绳的另一端位于钻孔外。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绳的所述另一端与一个第二卷绳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一种埋地换热器的快速埋设装置,可以在地埋管的上下两端施力,从而具有下管速度快、阻力小和施工周期短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固定”、“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中大经纬地热开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湖南中大经纬地热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40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