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及锤头打捞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11363985.4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863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支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能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3/00 | 分类号: | E02D13/00;E21B3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安志娇 |
地址: | 321300 浙江省金华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打捞 连接件 锤头 吊挂结构 连接结构 锤体 吊挂 绳索 第一连接部 打捞装置 配合连接 吊具 沉渣 断裂 残留 覆盖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及锤头打捞装置,其中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锤体上的打捞连接件,所述锤体通过吊挂结构连接吊挂绳索;所述打捞连接件在工作状态下高于所述吊挂结构的位置设有与打捞吊具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将第一连接部设置在打捞连接件上高于锤体吊挂结构的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沉渣覆盖打捞连接件的问题,并且即使吊挂绳索断裂,残留的吊挂绳索位于打捞连接件的下方,不会影响打捞吊具与打捞连接件的配合连接,打捞效率较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冲击锤打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及锤头打捞装置。
背景技术
冲击锤包括一个锤头和连接锤头来带动所述锤头上下移动的吊挂绳索,无论两者之间是采用刚性连接或是柔性连接,由于两者之间在工作中难免相对运动,因此也导致两者之间的连接产生疲劳或磨损,久而久之就会使两者之间的连接失效,施工过程中发生锤头脱落事故比较常见。
传统的打捞装置一般在锤体上安装有打捞圈,采用类似小船锚的打捞钩下探到孔底,不停地摆动孔口上方连接打捞钩的钢丝绳,直到打捞钩的挂钩钩住锤体上的打捞圈,再把冲锤提升至地面,完成打捞作业。但是,由于锤体上的打捞圈很容易被孔中沉渣覆盖,打捞钩挂住它难度高,成功率较低。若请专业潜水员下到孔底挂钩,安全风险极大,而且成本非常高。
中国专利文献CN204587267U公开了一种用于冲锤的筒式打捞装置,包括:圆柱筒体、圆台筒体、吊耳和挂钩;其中,所述圆柱筒体两端开口,所述圆柱筒体的内径大于安装在锤头上的上打捞圈的外径,所述吊耳安装在圆柱筒体的上端,所述圆台筒体两端开口,所述圆台筒体的小口径端安装在圆柱筒体的下端,多个所述挂钩铰接安装在圆柱筒体上,所述挂钩的钩尖位于圆台筒体内。该装置是以预先设置在冲锤锤头上的上打捞圈为目标,采用上小下大的圆台筒体作为导向,通过连接于吊耳上的钢丝绳下方该装置,只要锤头进入圆台筒体内并到达其顶端,位于圆柱筒体上的多个可以自由摆动的挂钩就能比较容易挂住锤头上的上打捞圈,实现打捞目的,有效的提高了打捞冲锤的成功率,极大降低了打捞冲锤的安全风险和费用。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并没有解决打捞圈容易被沉渣覆盖的问题,上打捞圈距离锤体的距离较近,容易被沉渣覆盖,影响挂钩与上打捞圈的钩挂配合。此外,在绳索断裂的情况下,残留的绳索会阻碍圆台筒体与上打捞圈的导引配合,进而影响挂钩与上打捞圈的配合,打捞效率较低。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现有技术中阻碍锤头打捞装置的挂钩与打捞圈配合连接,影响打捞效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不容易被沉渣覆盖、打捞效率较高的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及锤头打捞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及锤头打捞装置,其中锤头打捞连接结构,包括:
设置在锤体上的打捞连接件,所述锤体通过吊挂结构连接吊挂绳索;
所述打捞连接件在工作状态下高于所述吊挂结构的位置设有与打捞吊具配合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所述打捞连接件为自所述吊挂结构向上伸出的杆状,其上设有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部。
所述第一连接部为成型在所述打捞连接件上的径向突出且作用阶面向下的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凸台为环状。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打捞连接件顶部设有打捞导向机构。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吊挂结构包括一对夹持固定所述打捞连接件下部的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到所述锤体上;一对所述连接板之间留出连接所述吊挂绳索的穿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连接板之间设有连接所述吊挂绳索的滑轮。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锤头打捞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锤头打捞连接结构;以及与打捞绳索连接的打捞吊具,所述打捞吊具具有适合与所述打捞连接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配合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能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能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398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头双向驱动装置
- 下一篇:去泥皮装置以及使用该装置提高灌注桩承载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