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非对称双芯光纤的多参量分布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61638.8 | 申请日: | 2017-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07603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05 |
发明(设计)人: | 童杏林;郑志远;邓承伟;张翠;刘访;汪鹏飞;熊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K11/32 | 分类号: | G01K11/32;G01L1/2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惠玲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对称 光纤 参量 分布 测量 系统 | ||
1.一种基于非对称双芯光纤的多参量分布式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宽带光源(1)、脉冲调制器(2)、第一耦合器(3)、双芯光纤耦合器(4)、双芯光纤(5)、第一环形器(7)、第二环形器(8)、第二耦合器(9)、光纤延迟线(10)、第一陷波滤波片(11)、第二陷波滤波片(12)、第一光电二极管(13)、第二光电二极管(14)、第三光电二极管(15)、信息采集单元(16)与计算机(17),所述双芯光纤(5)包括轴上芯(501)与表层芯(502),所述轴上芯(501)与表层芯(502)上分别设有弱光栅阵列(6),
所述宽带光源(1)连接于脉冲调制器(2),所述脉冲调制器(2)连接于第一耦合器(3)的第一耦合器输入端(301),
所述第一耦合器(3)的第一耦合器第一输出端(302)连接于第一环形器(7)的第一环形器第一端口(701),所述第一环形器(7)的第一环形器第二端口(702)连接于双芯光纤耦合器(4)的双芯光纤耦合器第一输入端(401),所述双芯光纤耦合器(4)的双芯光纤耦合器第一输出端(403)耦合于双芯光纤(5)的轴上芯(501)中,所述双芯光纤耦合器(4)的双芯光纤耦合器第二输出端(404)耦合于双芯光纤(5)的表层芯(502)中,
所述第一环形器(7)的第一环形器第三端口(703)连接于第二耦合器(9)的第二耦合器第一输入端(901),所述第二耦合器(9)的第二耦合器第一输出端(902)通过第一光电二极管(13)连接于信息采集单元(16)的信息采集单元第一端口(1601),所述第二耦合器(9)的第二耦合器第二输出端(903)通过第一陷波滤波片(11)与第二光电二极管(14)连接于信息采集单元(16)的信息采集单元第二端口(1602),
所述第一耦合器(3)的第一耦合器第二输出端(303)连接于第二环形器(8)的第二环形器第一端口(801),所述第二环形器(8)的第二环形器第二端口(802)连接于双芯光纤耦合器(4)的双芯光纤耦合器第二输入端(402),所述第二环形器(8)的第二环形器第三端口(803)通过光纤延迟线(10)、第二陷波滤波片(12)与第三光电二极管(15)连接于信息采集单元(16)的信息采集单元第三端口(1603),
所述信息采集单元(16)连接于计算机(17),所述计算机(17)连接于脉冲调制器(2);所述双芯光纤(5)为传输型双芯片光纤,所述轴上芯(501)与表层芯(502)对压力和温度的敏感系数不同,所述轴上芯(501)与表层芯(502)之间不存在耦合效应;所述弱光栅阵列(6)为全同弱光纤光栅,采用同一掩膜板制作,中心波长一致;
所述基于非对称双芯光纤的多参量分布式测量系统的测量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置脉冲调制器的脉冲间距τ要求大于一次脉冲在双芯光纤传输的时间,即:
τ>2nL/c
其中n为双芯光纤的纤芯折射率,L为双芯光纤的长度,c为光速;
步骤二、利用第一光栅电信号中的脉冲信号可以计算出弱光纤光栅(wFBG)的位置为:
d=(t-t0)c/2n
其中t为接收到参考电信号中对应脉冲信号的时间,t0为计算机( 17) 发给脉冲调制器的方波驱动信号的发送时间,通过公式可以得到时间与弱光栅距离的关系曲线,即时间与光纤长度的关系曲线,从而可以对弱光栅阵列中的每一个光栅进行定位;
步骤三、当脉冲进入双芯光纤后,每经过一个点都会有一定强度的瑞利散射光反射回来,所以光探测器所接收到的瑞利散射信号是连续且变化的,某一时刻接收到的光强与双芯光纤上某位置的应力与温度相关联;
步骤四、通过联立第一瑞利电信号I12和第二电信号I2的矩阵求解:
其中,分别为双芯光纤的轴上芯和表层芯的温度敏感系数,分别为双芯光纤的轴上芯和表层芯的应变敏感系数,通过公式可以得到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应变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步骤五、将获得的时间与光纤长度的关系曲线、温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与应变与时间的关系曲线相结合,即可得到温度和应变在空间域上分别的分布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61638.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