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54431.8 | 申请日: | 2017-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735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宗伦;王彦;刘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绿联固体废物治理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111/27 |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石诚 |
| 地址: | 550009 贵州省贵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翁岩***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建筑 垃圾 生产 混凝土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用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320‑420份、煤灰180‑240份、石膏80‑120份、磷渣120‑180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砂1000‑1500份、建筑垃圾回收石粉150‑200份、聚羧酸4‑12份、水160‑24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8份、聚丙烯纤维1‑5份、废纸纤维20‑30份。本发明的混凝土条板使用废弃料作为原料生产而成,从而降低了其生产成本,而该条板在保证建筑要求性能的情况下,每一块的高度可与单层墙体高度同高,而其宽度是现有加气混凝土砖的几倍,而重量仅为同等面积加气混凝土砖的一小部分,使得墙体的堆砌更加方便,缩短了建筑工期的同时,还减少了建筑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灰渣混凝土条板及其制备方法,特别是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老旧的建筑呗推翻重盖。而建筑修建过程中会使用到砖,以前的实心砖使用的是土烧制而成,随着资源的枯竭社会的进步,人们又发明了加气混凝土砖。加气混凝土砖较之实心砖质量较轻,而且原料容易取得。但是加气混凝土砖主要由水泥和砂石制成,生产工艺繁琐,养护比较复杂,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而且在建筑物修建过程中,由于加气混凝土砖的尺寸的局限,其长度为190-240mm左右,宽度为90-115mm左右,墙体的堆砌过程中就需要大量的人工进行砌砖工作,从而导致人工成本较高,再者砖与砖之间还需要大量的水泥砂浆,这些无疑提高了建筑物修建的成本。而且该加气混凝土砖的强度较低,不到5MPa,同时耐久性也相对较差,裸露堆放时限仅为15年左右。
再者,老建筑推翻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同时,贵州的矿物加工企业比较好,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矿渣和煤灰。这些建筑垃圾、矿渣以及煤灰如果直接堆放在外部,一者需要大量的堆放空间,二者,也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还造成资料浪费。
因此,如何使用废弃物作为原料,生产成一种可代替加气混凝土砖的建筑用材是一件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混凝土条板使用废弃料作为原料生产而成,具有生产、养护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强度高,耐久性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一种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用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320-420份、煤灰180-240份、石膏80-120份、磷渣120-180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砂1000-1500份、建筑垃圾回收石粉150-200份、聚羧酸4-12份、水160-24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2-8份、聚丙烯纤维1-5份、废纸纤维20-30份。
前述的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用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350-400份、煤灰200-220份、石膏90-110份、磷渣140-160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砂1200-1300份、建筑垃圾回收石粉160-180份、聚羧酸6-10份、水180-22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4-7份、聚丙烯纤维2-4份、废纸纤维23-27份。
前述的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用下列重量份的原料制成:水泥375份、煤灰210份、石膏100份、磷渣150份、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砂1250份、建筑垃圾回收石粉175份、聚羧酸8份、水200份、羟丙基甲基纤维素5份、聚丙烯纤维2.5份、废纸纤维25份。
一种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灰渣混凝土条板的制备方法,包括有以下步骤:
A、按照重量份比,将水泥、煤灰、石膏、磷渣、建筑垃圾再生骨料砂、建筑垃圾回收石粉、聚丙烯纤维以及废纸纤维投入第一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得A品;
B、按照重量份比,将聚羧酸、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以及水投入第二搅拌机中进行搅拌,得B品;
C、将B品投入第一搅拌机中与A品进行混合搅拌,得C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绿联固体废物治理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绿联固体废物治理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443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铁矿废石、渣综合利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隔热保温建筑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