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相三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2016.9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922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申一歌;袁铸;朱清智;梁硕;焦欣欣;张娓娓;张毅;靳果;李名莉;李永飚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H02J3/12 | 分类号: | H02J3/12 |
代理公司: | 青岛致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6 | 代理人: | 庞庆芳 |
地址: | 473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串联型 动态电压补偿装置 电压幅度 动态电压 三相三线 动态电压补偿器 时间转换电路 差值电压 调理电路 方案结构 检测电路 有效地 调理 电路 响应 保证 | ||
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三相三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器电路庞大、工作不可靠,成本较高,不易推广的问题,包括电压幅度检测电路、差值电压与开关时间转换电路、电压幅度调理电路,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本方案结构简单,响应快,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避免了动态电压幅度欠调整或过调整的现象,保证了动态电压幅度调理工作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三相三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装置。
背景技术
动态电压补偿器(或称动态电压恢复器,DVR)用于对发生跌落或过冲的电网电压进行快速补偿,使负荷端的电压保持稳定,不受电网电压异常的影响。
动态电压补偿器可以采用串联在线路中的补偿方式,也可以采用并联在线路上的补偿方式,在实现所需要的动态电压补偿前提下,动态电压补偿器应尽可能的降低成本,目前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器通常将采集的动态电压传输至DXP或单片机等控制器进行分析、处理,输出驱动脉冲控制开关管组成的逆变器工作状态,调节串联在相线上的变压器初级线圈两端的电压,达到动态电压稳定的目的,其动态响应快、调节迅速、输出电压波动小,然而开关管在高频条件下进行开关动作,极易导致开关管瞬间损坏,通常用分离元件设计开关管的保护电路,一方面导致电路庞大、工作不可靠,另一方面成本较高,不易推广。
所以本发明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在于提供三相三线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装置,有效地解决了目前串联型动态电压补偿器电路庞大、工作不可靠,成本较高,不易推广的问题。
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电压幅度检测电路、差值电压与开关时间转换电路、电压幅度调理电路,其特征在于,检测的动态电压幅度信号一路直接送入电压幅度调理电路,另一路送入电压幅度检测电路,电压幅度检测电路通过窗口原理将检测的动态电压幅度信号与运算放大器同相输入端阈值电压进行减法运算,输出差值幅度电压经差值电压与开关时间转换电路,将差值幅度电压转换为对应时间的高或低电平信号,继电器K1、K2、K3相应线圈得电,自动接通电压幅度调理电路中相应继电器K1、K2、K3的触点开关,控制电压幅度调理电路分别进行在允许波动范围±5%,电压幅度调理电路不作调理,电压幅度高于允许波动范围+20%时,高压信号由储能电路充电分压,电压幅度低于允许波动范围-20%时,储能电路释放电压和低压信号经三极管Q4耦合,最后经变压器耦合输出到相线上;
所述电压幅度调理电路包括稳压管Z1、稳压管Z2,电压幅度高于允许波动范围+20%时,稳压管Z1、晶闸管VTL1、电容C2、电阻R10组成的高压触发电路导通,同时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闭合,高压通过二极管D1向电阻R13、R14、R15和电容C3、C4、C5组成的储能电路充电分压后,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闭合时长决定充电分压的大小,闭合的常开触点K2-1断开后,继电器K2延时常开触点K2-2闭合,由于继电器K1和K3的线圈没有电压,常闭触点K1-2、K3-3闭合,分压后电压加到变压器T1初级线圈的一端,变压器初级线圈的另一端通过电容C8接地,变压器T1升压后由次级线圈耦合输出到相线上,电压幅度低于允许波动范围-20%时,低压经并联的电阻R11、电容C6滤波后触发稳压管Z3导通,同时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闭合,储能电路释放电压对低压信号进行补偿,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闭合时长决定放电补偿的大小,经三极管Q4耦合后,闭合的常开触点K3-1断开后,继电器K3延时常开触点K3-2闭合,由于继电器K1和K2的线圈没有电压,常闭触点K1-2、K2-3闭合,耦合后电压经变压器输出到相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20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