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有效
| 申请号: | 201711351460.9 | 申请日: | 2017-12-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0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郭巍;罗统波;华林;孟正华;王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25/10 | 分类号: | B62D25/10;B62D29/04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王淳景 |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预埋 功能 附件 碳纤维 增强 复合材料 汽车 引擎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包括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的引擎盖本体以及至少一个功能附件,所述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为层状结构,包括内纤维层、外纤维层以及填充在所述内纤维层与外纤维层之间的夹芯层,所述功能附件的内端预设在夹芯层内,所述功能附件的外端伸出内纤维层设置,所述内纤维层和外纤维层在夹芯层填充完毕以及功能附件预设完毕后固化成一体。本发明将锁扣、用于安装铰链的铰链旋转臂安装座等功能附件内置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纤维层与夹芯层中,并一体成型,省去了后期引擎盖与其功能附件之间的焊接连接,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方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
背景技术
据相关研究显示,汽车轻量化技术对实现汽车的节能减排以及性能提升等方面都有较可观的贡献。如在节能减排方面,若汽车整车重量能够降低10%,则其燃油效率可相应地能够提高6%-8%;在性能提升方面,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在动力性、制动性等方面表现更加优异。除了上述优势外,汽车的轻量化技术亦是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决定因素之一。
在轻量化技术日趋发展以及当前传统材料轻量化空间越来越小的背景下,寻找新的轻量化替代材料显然成为大势所趋。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由于在具备优异力学性能的同时兼有质量轻这一独特优势,令其在汽车的轻量化技术应用上备受瞩目。如近些年来相关汽车厂商纷纷在碳纤维材料的开发及应用上发力,希望能够借助其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
虽说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轻量化技术方面的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其在当前仍有相当多的问题需要予以解决。如相对于传统的金属材料来说,碳纤维复合材料无法通过焊接技术实现零部件之间的连接,从而需要提出一些新的连接工艺或者结构方案,使得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上的应用更加简单以及经济。
例如,传统的金属材料汽车引擎盖与其功能附件(如引擎盖锁锁扣、引擎盖铰链)之间往往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来实现其彼此的连接固定。当采用新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替代钢材来制造引擎盖的时候,很明显引擎盖与其功能附件之间的安装固定已经无法通过焊接或简单的机械连接来实现。这个问题是限制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零部件上推广应用的因素之一。而在汽车轻量化技术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加速轻量化材料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又显得迫在眉睫。为了解决传统的焊接以及螺栓连接等连接方式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上不完全适用的问题,以及考虑到进一步降低零部件加工成本,合理减少零部件加工工艺,并加快实现新型轻量化材料在汽车上的推广应用,本申请提出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这种引擎盖能够同时满足汽车引擎盖的轻量化需求以及功能性需求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它将引擎盖锁扣、引擎盖铰链固定支座等功能附件内置于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纤维层与夹芯层中,并一体成型,省去了后期引擎盖与其功能附件之间的焊接连接,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在汽车上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含预埋功能附件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引擎盖,该引擎盖包括采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作的引擎盖本体以及至少一个功能附件,所述引擎盖本体包括内纤维层、外纤维层以及填充在所述内纤维层与外纤维层之间的夹芯层,所述功能附件的内端预设在夹芯层内,所述功能附件的外端伸出内纤维层设置,所述内纤维层和外纤维层在预设有功能附件的夹芯层填充完毕后固化成一体。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功能附件包括锁扣。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锁扣的内端伸出夹芯层与外纤维层的内表面接触。
按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外纤维层与锁扣接触区域的厚度大于其它区域的厚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146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动车混合式搁架组件
- 下一篇:前机舱密封导水结构及车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