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包涵体的复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1350922.5 | 申请日: | 2017-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2444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李新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K14/47 | 分类号: | C07K14/47;C07K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静 |
地址: | 200233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核糖 核酸酶 抑制剂 包涵 复性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包涵体的复性方法。本发明的方法在复性过程中应用了RNase A,使RI的复性得率大大提高,而RNase A很容易在后续的纯化过程中,经由一定浓度无机盐在偏酸性的条件下除去,而RI则可以藉由适当的纯化标签而结合于纯化柱上,从而很方便地进行纯化,得到高纯度的RI。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及生物工程领域;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核糖核酸酶抑制剂包涵体的复性方法。
背景技术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bonuclease Inhibitor,RI)是哺乳动物细胞浆中的一种酸性蛋白质,分子量50kD。它能够以1:1的比例结合并抑制胰腺核糖核酸酶超家族中的RNase A和血管形成因子(Angiogenin,Ang)。RI与Ang的结合引起人们的关注是因为Ang具有促进新生血管内皮生长的活性,而新生血管形成是实体肿瘤组织生长所必需的。将RI注射到小鼠的移植肿瘤组织内,导致实体肿瘤组织大面积坏死及新生血管明显减少。根据RI一级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32个半胱氨酸残基全部为还原状态,认为RI具有抗氧化的作用。这一作用在细胞水平得到证实:能够过表达RI的C6细胞抗过氧化氢损伤的能力明显增强。因此,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RI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RI是一种多功能的体内重要的调节分子,是核糖核酸酶A(RNase A)的抑制剂,它与RNase A紧密结合,形成马蹄形的立体结构,从而导致核糖核酸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它参与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是具有重要功能的一种蛋白质。在RI的结构中,有11对二硫键和8个游离的巯基。巯基是RI的活性必需基团,巯基的氧化会导致RI的失活。作为RNase A的抑制剂,RI在体外实验中可以保护mRNA及rRNA免受RNase的降解,导致蛋白质合成旺盛。在生长旺盛的组织如再生肝和妊娠鼠肝中皆可检测到RI活力增强。在衰老过程中,人体RI活力下降,RNase A活力上升,RNA降解加快,蛋白合成速度下降。即当内外环境改变时,易使含有30个-SH的RI的活性下降甚至失活,导致体内主要以RNase A-RI,复合物形式而存在的RNaseA呈游离状态,加速RNA(特别是mRNA,及rRNA)降解,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速率,引起组织萎缩、功能下降。RI及RNase A的活性与机体的状态及年龄有关,故可作为研究衰老的指标之一。总之,RI通过对RNA和蛋白质的调节作用而对组织细胞的功能状态起调节作用。
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的制备方法主要是直接从人体胎盘提取、大肠杆菌重组可溶性表达、包涵体复性这三种方法获得。
直接从人体胎盘提取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的方法是由美国Promega公司最早发现并建立的,但是采用该方法所使用的原料人体胎盘近来受到国家的管控,而且人体胎盘也会存在母体病毒污染的风险,提取收率偏低,再加上存放的时间、温度都会对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产生不确定的影响,无法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因此,当前多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用大肠杆菌系统进行制备。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具有技术成熟、目的蛋白表达量高、操作简单等特点。通过克隆人体胎盘的核糖核酸酶抑制剂的基因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成为一种全新获得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的方式。但是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序列中含有11对二硫键和8个游离的巯基,在进行大肠杆菌诱导表达过程中蛋白结构易于错误折叠,表达产物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存在。
中国专利申请CN102234649A报道可以进行RI的可溶性表达,但是需要在RI序列5’-端加入TrxA硫氧还蛋白融合标签,纯化过程中采用TEV酶切的方式再将标签去除,该方法存在着TrxA标签切除不彻底、TEV酶残留污染等问题。
中国专利申请CN1584031A报道人来源的核糖核酸酶抑制剂(RI)可以经原核系统(大肠杆菌)、真核系统(酵母)进行表达,然后菌体破碎、亲和层析纯化,但并未公开提及其表达的可溶性程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兆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35092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